銀發經濟下健康騙局揭秘 青島《走進孟河》“坑老”亂象調查

銀發經濟下健康騙局揭秘 青島《走進孟河》“坑老”亂象調查
2025年09月16日 10:26 南方生活報網

記者觀察:銀發經濟下的健康騙局

隨著銀發經濟的快速發展,老年人健康需求日益增長,但一些不法商家卻利用老年人對健康的渴望和信息不對稱,通過偽養生社群進行虛假宣傳,高價銷售標識不全的“中藥制劑”,形成了一條灰色產業鏈。近日,記者深入調查了一起涉及全國多地老人的《走進孟河》偽養生社群案件,揭示了其背后的操作手法與監管難題。

課程內容截圖

一、免費課程背后的“溫柔陷阱”

起因:免費聽課的誘惑

《走進孟河》欄目以免費聽養生知識、專家問診為噌頭,通過電話、視頻廣告及養生社群等多種渠道吸引老年人加入。群內每天早晨推送約50分鐘的課程鏈接,內容涵蓋中醫知識、健康養生,穿插“經典中藥方”和“食療法”,并在課程最后10分鐘進行連線問診,根據老人提供的病歷給出調理、用藥建議。

解讀:情感營銷與信息誤導

這種“免費+專家”的模式,迅速贏得了老年人的信任。然而,記者調查發現,所謂“專家”王歌的身份存在諸多疑點:其自稱的多個頭銜均無法在官方渠道驗證,甚至所提及的“三引方、專方”在傳統中醫經典方劑體系中也無據可查。課程內容中,大量無法求證的案例和真假參半的養生知識,進一步迷惑了老年人,使其誤以為這是公益課堂。

社群截圖

二、高價“中藥制劑”的推銷鏈條

操作:視頻問診與高價售藥

在《走進孟河》社群中,客服并不主動推銷藥品,而是通過每天發送課程鏈接和“課程回顧與總結”來維持聯系。當老人表達購藥意愿時,客服會安排視頻通話確認身份,隨后由自稱青島上和中醫院的醫生進行視頻問診,并開具處方。藥品通過郵寄方式送達,老人需向快遞員支付高額費用,收據上印有上和中醫院有限公司公章。

案例:高價“專方”的成本之謎

以一款由人參、黃芪、丹參等常見中藥組成的處方制劑為例,其成本價并不高,但賣給聽課老人的價格卻高達11862元。某市場監督管理所工作人員表示,該價格遠超原料價值,顯然不合理。然而,由于藥品并非“三無”產品,且交易過程無實體店、無線上店、無文字溝通記錄,監管部門取證難度極大。

孟河醫派專方藥品

解讀:逃避監管的“高明”手段

不法商家通過視頻電話確認客戶身份和經濟條件,有的放矢地進行推銷;采用“課程視頻通知、客服‘一對一’報名、貨到付款”等方式,規避了傳統銷售渠道的監管。此外,課程內容不支持回放、線上無資金往來等設計,也進一步增加了監管部門的取證難度。

三、監管困境與法律空白

調查:舉報無門的尷尬境地

作為被騙人家屬,劉先生向上和中醫院所在地的即墨區監管部門舉報,但無論是衛生健康局還是市場局,均以現場檢查未發現違法行為為由不予立案。更令人困惑的是,上和中醫院對舉報內容的回應前后矛盾,先是承認參與科普課項目,后又否認并報警稱被冒充。

解讀:監管與法律的雙重挑戰

此案暴露出當前監管體系在應對新型網絡詐騙時的不足。一方面,不法商家利用私域社群進行隱蔽銷售,逃避了傳統監管手段;另一方面,現有法律法規對這類行為的界定和處罰力度尚顯不足,導致監管部門在取證和執法過程中面臨諸多困難。

《走進孟河》課程視頻截圖

四、銀發經濟的健康發展之路

反思:保護老人權益任重道遠

這起案件不僅給老年人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還可能危害其健康,破壞市場信任。銀發經濟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對老年人權益的有效保護。然而,當前老年人藥品、保健品虛假宣傳專項整治行動仍面臨諸多挑戰,如何腳踏實地、精準打擊不法行為,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聽課買藥后的問診處方

建議:多管齊下共筑防線

  • 加強法律法規建設: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網絡詐騙的界定和處罰標準,為監管部門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

  • 提升監管技術手段: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技術手段,加強對網絡平臺的監測和分析,及時發現和打擊虛假宣傳行為。

  • 增強老年人防范意識:通過社區宣傳、媒體報道等多種方式,提高老年人對虛假宣傳的識別能力和防范意識。

  • 建立跨部門協作機制:加強衛生健康、市場監管、公安等部門的協作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打擊不法行為。

在銀發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守護老年人的健康與財富已成為全社會共同的責任。面對不法商家的種種騙局,我們需要更加堅定的決心和更加有效的措施,共同筑起一道堅實的防線,讓老年人能夠安享晚年、健康生活。

財經自媒體聯盟更多自媒體作者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