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和集團暴雷:5000員工失業,7個在建產業園被查封

均和集團暴雷:5000員工失業,7個在建產業園被查封
2025年08月06日 17:43 小債看市

超千億商業帝國,一夜之間土崩瓦解。

01

暴雷

近月來,一顆重磅炸彈在上海灘炸響——曾經號稱"長三角百強"的上海均和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均和集團”)暴雷。

目前,均和集團5000多名員工失業,7個在建產業園被查封,福州長樂的地產項目延遲交房,幾近爛尾。

其實,從2024年起上海均和集團員工工資就出現了拖延支付,今年5月中旬公司逐漸停擺,通知全部員工自行離職。

均和集團崩塌的導火索,是國家對虛假貿易和金融空轉的重拳整治。

貨物流、資金流、票據流“三流合一”監管新規出臺后,成為壓垮均和集團的最后一根稻草。

據悉,均和集團老板何旗從2023年底就開始轉移資產,2025年暴雷時早已 "旅居"日本兩年多。

現在最頭疼的是各地城投公司,當初為了政績跟均和合作,如今合資公司的錢收不回,增值稅發票成了異常憑證,爛尾的產業園還得自己收拾。

目前,上海警方已經對均和集團立案偵查。

近年來,從雪松到正威再到均和,“大宗商品融資+房地產”的套路反復上演,卻總有人前赴后繼。

02

財務魔術

據官網介紹,均和集團總部坐落于上海,現已形成集全球大宗商品貿易、金融服務與投資、城市運營與民生、產業園區建設與運營、實業重工與工程建設等多業并舉的產業格局。

均和集團注冊資本金130億元,上海子公司位列2024中國企業500強第192位。

均和集團官網

從股權結構看,均和集團的控股股東為均和(廈門)投資有限公司,持股比例54.62%,實際控制人為何旗。

均和集團的核心套路,是利用大宗貿易虛增營收,再借政府城投公司規避發債限制。

這種 “貿易搭臺、地產唱戲” 的模式,本質是鉆政策空子的資本游戲。

均和集團在全國復制“政府站臺 + 企業操盤”的模式,僅青島項目就吸納40余家企業資金。

均和集團獲得產業園等地產項目的開發權后,便開始以建設產業園為名,進行土地開發和房產銷售,將從貿易和地產兩個領域獲取的資金進行整合運作,進一步擴大資金池。

而這一過程中,資金的流向和使用監管卻存在諸多漏洞。

均和集團深諳國資背書的影響力,在各地的項目中,極力凸顯與政府城投公司的合作關系。

在宣傳推廣過程中,均和集團將這種合作關系作為項目的最大賣點,強調項目的可靠性和穩定性,吸引了大量中小企業購置廠房。

這些企業基于對政府參與項目的信任,在項目尚未取得預售證等完備手續的情況下,便紛紛投入資金。

然而,這種建立在國資背書基礎上的商業模式,實則脆弱不堪。

隨著監管政策的變化,尤其是對上交所城投貿易發債的嚴格審查,均和集團依賴的資金運作鏈條開始斷裂。

當市場發現這些所謂的政企合作項目背后,存在著諸多不規范的操作和巨大的資金風險時,信心瞬間崩潰。

大量資金開始抽離,導致項目資金鏈斷裂,產業園陷入停工困境,眾多中小企業的投資血本無歸。

2024年以來,全國已有17個 “政企合作” 產業園因資金鏈斷裂停工,平均每個項目牽連超50家中小企業。

03

長樂首富

均和集團的掌舵人何旗,1982年出生于福建長樂。

1999年,當時年僅17歲的何旗進入父親創立的公司,隨后掌管公司事務。

2003年,何旗離開福建,奔赴上海,成立上海均和金屬材料有限公司,以鋼鐵貿易為起點,兩年后公司更名為上海均和集團有限公司,并大步邁向鋼鐵貿易的國際舞臺。

均和集團掌舵人何旗(右)

2008年,何旗回到福建,在廈門創辦均和廈門有限公司,進一步拓展業務版圖。

何旗的財富裂變始于2015年。

這一年,何旗嗅到了金融資本的魔力,大舉進軍金融投資領域:參股九江銀行、申港證券,成立均和商業保理、孚玉基金,甚至參與江西銀行H股上市。

這一時期,何旗的商業帝國主要圍繞大宗貿易+金融資本。

2018年,均和集團迎來高光時刻,上海均和與廈門均和同時躋身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分列第52位與第192位。

何旗個人財富隨之飆升至80億元,強勢登上胡潤百富榜第483位,穩坐福建長樂首富寶座。

2020年,華夏幸福產業園風風火火,非常受地方政府的重視,何旗于是就押注這個領域,進軍產業園區,推出“均和云谷”品牌。

表面上,均和是一家年銷售收入超2500億的大宗貿易巨頭,實則大部分營收來源于“空轉流水”,本質就是一場規模浩大的“左手倒右手”財務魔術。

財經自媒體聯盟更多自媒體作者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