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銀行間綠色債券市場發展特點及展望

2024年銀行間綠色債券市場發展特點及展望
2025年09月08日 10:46 用戶6314832590

作 者

陸晨希 ?呂政

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綠色金融研究小組

吉秋紅 ?劉斯博 ?張一凡 ?劉景允

聯合赤道環境評價股份有限公司

內容提要

2024年,綠色債券相關政策不斷豐富,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等政策更加精準,激勵政策更加聚焦,市場制度進一步完善,為綠色債券發展營造了良好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在政策支持下,銀行間綠色債券市場保持高質量發展,融資成本具有優勢,創新貼標實踐進一步豐富,CGT債券認可度提升。展望未來,涵蓋綠色低碳領域有望進一步擴充,信息披露有望持續規范,CGT貼標綠色債券有望深化發展,數字技術將與綠色金融深度融合。

一、銀行間綠色債券市場發展特點

2024年,在政策積極引導和市場環境持續優化雙重作用下,銀行間綠色債券市場保持高質量發展,綠色債券發行只數小幅增長,發行規模出現下降,融資成本具有優勢,發行主體較為集中,募集資金投向明確,創新貼標實踐進一步豐富,《中歐共同分類目錄》(CGT)債券認可度提升。

(一)綠色債券發行只數小幅增長,發行成本具有優勢

1. 綠色債券發行只數小幅增長,發行規模出現減少

2024年,銀行間綠色債券發行只數小幅增長,發行規模出現減少。全年,銀行間市場貼標綠色債券發行只數334只,同比增長12.1%,發行規模5189.02億元,同比減少19.6%。發行規模下降主要受前期發行基數較高、綠色資金進入消化周期等因素影響,其中綠色金融債發行減少,帶動整體綠色債券發行規模出現下降。總體上看,銀行間綠色債券市場從追求數量的“擴張期”轉向注重質量的“提效期”,進一步為實現“雙碳”戰略和推動經濟綠色轉型奠定更加堅實的金融基礎。

截至2024年12月底,銀行間市場貼標綠色債券累計發行規模3.18萬億元,存量規模1.61萬億元。推動銀行間綠色債券市場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人民銀行等監管機構持續推動綠色金融發展,完善綠色債券認定標準,優化審批流程,增強市場規范性;二是隨著“雙碳”戰略深入推進,綠色融資成為重要渠道;三是投資者對綠色債券認知提升,配置意愿增強。

表1 ?銀行間市場貼標綠色債券發行情況統計

其中,綠色債務融資工具發行數量209只、發行規模1867.77億元,增速均居于首位,分別為55.0%、22.5%,綠色金融債發行規模較上年同期出現了大幅回落,下降42.3%,綠色ABN、綠色企業債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滑。

2. 發行成本具有優勢,市場認可度高

在有可比債券的綠色債券中,大部分具有更低的發行利率,這既降低了發行人的融資成本,也提高了綠色債券的市場吸引力。2024年,銀行間新發行綠色債券(不含綠色資產支持證券及特殊期限債券)中有252只存在可比債券,其中161只呈現成本優勢,占比超六成。銀行間市場綠色債券普遍呈現發行成本優勢,主要原因包括政策支持和市場需求的共同推動。一方面,監管部門持續推出碳減排支持工具、綠色金融激勵機制和標準體系建設,增強了市場信心,間接降低了發行利率;另一方面,綠色債券符合ESG投資理念,受到銀行、保險、基金等機構投資者的高度關注,形成“綠色溢價”,市場認可度顯著提升。

(二)發行主體較為集中,特點相對突出

1. 發行主體行業集中于金融、公用事業和工業領域

2024年,銀行間市場綠色債券發行主體覆蓋39個行業,其中金融行業發行綠債數量最多,為118只,發行規模也最大,共2964.97億元;其次為公用事業領域,共發行90只、1139.59億元;第三為工業領域,共發行82只、601.69億元。其余行業分布在材料、房地產、可選消費、能源、日常消費、信息技術等領域。與上年同期相比,受前期基數較高的影響,金融行業發行規模下降較為明顯,降幅為38.5%,在發行量較大的行業中,公用事業和工業的發行規模均同比上升,升幅分別為24.2%、29.8%;在發行量較小的行業中,信息技術、能源、材料的發行規模同比增長突出,分別為185.7%、142.9%、109.3%,房地產和可選消費的發行規模同比有一定增長,日常消費的發行規模同比出現下降。

2024年銀行間綠色債券發行主體行業分布變化主要受綠色項目儲備差異和新興產業綠色轉型等因素影響,其中,公用事業、工業等領域項目成熟度高,易于債券發行,而日常消費等行業項目綠色屬性界定難度大。同時,信息技術、能源、新材料等行業快速推進綠色轉型,綠色制造、清潔能源應用、儲能等技術進步催生大量合規項目,助力發債增長。

2. 國有企業在綠色債券市場中占重要地位

中央國企和地方國企仍然是綠色債券發行的主要力量。近幾年,銀行間市場央企的綠色債券發行數量和規模一直處于領先地位,2024年發行數量為135只,發行規模為2906.85億元;其次為地方國企,發行數量和規模分別為143只、1490.67億元;較上年同期,民營企業綠債發行數量和規模均小幅下降。

受市場制度完善與監管趨嚴、市場環境變化、綠色項目儲備不足、融資渠道多元化以及市場進入消化整合期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國有企業發行綠色債券規模同比出現下降。但總體上,國有企業在綠色債券市場中仍占據重要地位,未來仍將在綠色金融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3. 商業銀行綠色金融債發行規模保持較高水平

銀行等金融機構通過發行綠色金融債等方式,為綠色項目提供資金支持。2024年,金融機構發行綠色金融債62只、發行規模達到2545.91億元,同比下降11.4%、42.3%。2024年,商業銀行的綠色金融債發行規模仍保持較高水平,發行數量和規模均位居前列,分別為27只、1317億元;政策性銀行綠色金融債則在境外市場和高信用等級債券發行方面有較多實踐經驗。

(三)募集資金投向明確

2024年,接近八成的債券根據《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21 版)》的綠色產業領域劃分,公開披露了募集資金投向。已明確和可估算具體投向的綠色債券募集資金主要流向清潔能源產業、基礎設施綠色升級和節能環保產業。其中,涉及清潔能源產業的綠色債券募集資金規模為 2587.33億元,規模顯著增加,尤其是清潔能源和能效提升領域,項目類型涵蓋太陽能發電裝備制造/設施建設、風力發電裝備制造/設施建設、大型水力發電設施建設、天然氣輸送儲運設施、分布式能源建設、高效儲能設施建設和運營等;涉及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的募集資金規模為493.17億元,較上年同期降幅較為明顯,主要涉及城鄉公共交通、污水處理、生活垃圾處理、綠色建筑、充換電設施等;涉及節能環保產業的募集資金規模809.27億元,主要用于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制造、廢舊資源再生利用、工業污水處理等領域。2024年綠色債券募集資金主要流向反映出綠色金融對重點產業的支持方向。同時,基礎設施綠色升級領域融資出現下降,主要由于前期項目集中落地、當前新增項目減少及回報周期較長,影響市場融資規模。

(四)創新貼標實踐不斷,貼標CGT債券認可度提升

1. 創新貼標實踐增加

近年來,銀行間綠色債券市場創新貼標實踐活躍,通過創新貼標品種及案例,吸引更多的發行人和投資者進入綠色債券市場,進而推動市場規模的擴大和成熟。

表2 ?2024年首單貼標創新案例

目前,地方國企在綠色債券創新貼標方面表現出了較高的積極性,不僅帶來了宣傳效應,而且還具有先發優勢。其中一些首單案例表現了較好的成本優勢,比如青島水務集團有限公司發行的全國首單“藍色+科創”創新債券,相較于可比債券低22.35BP。

2. 貼標CGT債券認可度提升

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綠金委)組織了由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牽頭的專家組,按《中歐共同分類目錄》(CGT)對中國銀行間市場存量綠債開展貼標工作。截至2024年12月31日,銀行間市場共發布了符合《中歐共同分類目錄》的綠色債券377只,其中245只在存續期。這245只存續期債券,只數占銀行間市場全部存量綠債的24.55%;發行規模3502.46億元,占銀行間市場全部存量綠債的20.8%。其中,主體評級為AAA、AA+、AA及無評級的發行規模占比分別為94.2%、4.0%、0.2%和1.6%;募集資金投向前三的活動分別為:H1.1城鄉公共交通系統建設與運營(27.3%)、D1.3風力發電(25.8%)、D1.5水力發電(19.2%)。

二、綠色債券政策及市場制度建設

(一)國家層面,綠色債券市場頂層設計不斷完善

2024年4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聯合多部門印發《關于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大力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金融機構發行綠色債券和綠色資產支持證券等,明確進一步加大資本市場支持綠色低碳發展力度,為綠色債券市場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2024年7月3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發布,出臺降低綠色債券融資成本、強化綠色信息披露等多項措施。2024年10月12日,中國人民銀行、生態環境部、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聯合印發《關于發揮綠色金融作用 服務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在推動綠色債券、轉型債券發行和投資等方面提出多項重點舉措。

(二)區域層面,區域綠色金融發展水平不斷提升

2024年8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等八部委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金融支持長江經濟帶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在引導長江經濟帶金融機構和企業依據國內國際標準發行綠色債券、完善差異化環境信息披露制度等方面提出多項重點任務。

(三)市場層面,綠色債券市場機制不斷健全

2024年6月,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下綠色債券標準委員會(以下簡稱“綠色標準委員會”)發布《綠色債券評估認證業務檢查工作規程(試行)》(以下簡稱《規程》),旨在加強評估認證機構自律管理,規范評估認證業務檢查工作。《規程》規定每年至少隨機抽查10%的評估認證機構,全面檢查其業務資料和整改情況,檢查結果將作為市場化評議的重要依據,影響其市場地位與信譽。2024年10月10日,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發布《關于進一步優化綠色及轉型債券相關機制的通知》,進一步完善綠色及轉型債券相關工作機制。2024年11月14日,在第29屆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9)上,IPSF(國際可持續金融論壇)公開發布《中歐新多邊可持續金融共同分類目錄》(Multi-jurisdiction Common Ground Taxonomy,簡稱“多邊共同目錄”或M-CGT)。該目錄旨在提升各國分類目錄可比性和互操作性,標志著國際社會在提升綠色與持續金融標準的互操作性、推進跨境綠色資本流動方面邁出了新的一步。

三、綠色債券市場發展展望

(一)涵蓋的綠色低碳領域有望進一步擴充

隨著國家綠色發展內涵不斷豐富,行業技術持續進步,產業政策、規范標準要求不斷更新,綠色債券支持目錄將會持續優化,更多產業和項目將被納入綠色低碳轉型的范疇,企業融資需求進一步得到滿足,從而為綠色債券市場帶來了更廣闊的融資需求,推動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

(二)信息披露有望持續規范

未來,綠色債券存續期信息披露將持續向規范化、透明化方向發展。預計監管部門將進一步強化發行人主體責任,推動其在環境效益指標體系構建、基礎數據選取及計算方法等方面實現標準化披露。同時,信息披露監督機制有望不斷完善,綠色債券信息披露數據庫和跟蹤評價體系將成為監管的重要抓手,專業第三方評估機構的作用也將更加突出。此外,隨著國際綠色金融合作的深入,環境效益指標和披露方法的國際互認進程將加快,國內綠色債券市場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有望顯著提升,全球投資者對我國綠色債券的認知度和認可度將不斷增強,推動我國綠色金融進一步融入國際主流體系。

(三)CGT貼標綠色債券有望深化發展

《中歐共同分類目錄》從2022年發布以來,在國內外得到廣泛的應用。為了進一步推動國際間綠色金融標準的可比性、兼容性和一致性,加強國際間綠色金融交流與合作,2024年11月,在CGT工作的基礎上,IPSF分類目錄工作組發布了兩份新的成果文件,包括擴容后的《中歐共同分類目錄》(2024年版)及多邊共同目錄,這有助于擴大覆蓋的經濟活動,也會吸收更多的國家與地區參與,滿足更多投資者的需求。后續,隨著CGT(2024版)、M-CGT等標準的推廣,CGT和M-CGT的影響力將不斷提升。

(四)數字技術與綠色金融深度融合

展望未來,數字技術在綠色金融各環節中的應用將持續深化,成為推動綠色金融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數字技術可在綠色債券募集資金流向追蹤、環境效益信息披露等方面發揮關鍵作用,提升綠色項目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同時,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可助力綠色項目識別、環境風險評估和ESG評級模型優化,提升綠色投資決策的科學性和效率。此外,物聯網等技術還將為碳排放監測、綠色資產評估和環境效益量化提供數據支撐,進一步夯實綠色金融發展的數據基礎。在綠色金融監管方面,數字化工具也可提高監管的實時性與針對性,助力構建動態監測、智能分析、風險預警為一體的綠色金融監管新格局。

財經自媒體聯盟更多自媒體作者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