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銀行:戰略定力擘畫十萬億藍圖 “五大領先”淬煉價值銀行韌性

中信銀行:戰略定力擘畫十萬億藍圖 “五大領先”淬煉價值銀行韌性
2025年09月19日 10:02 證券市場周刊市場號

資產規模逼近十萬億到18年業績長紅,其穿越周期的能力本質上是“體系化競爭”的勝利——通過財富管理的客戶黏性、綜合融資的服務深度、數字化的運營效率、外匯業務的跨境鏈接、風控體系的風險定價,形成了難以復制的價值銀行范式。在銀行業同質化競爭加劇的當下,這種以戰略定力打造的差異化護城河,或將重新定義股份行的估值邏輯。

8月28日,中信銀行半年報正式發布。一連串穩健增長的數據,展現出中信銀行在面對復雜經濟環境中的戰略韌性與發展底氣。

在“五個領先”銀行戰略框架的引領下,中信銀行上半年資產規模實現了合理而有質量的增長,資產總額達到9.86萬億元,距離突破十萬億大關僅一步之遙。同期公司實現歸母凈利潤364.8億元,同比增長2.8%,延續了年報業績18連漲的“戰績”,創下銀行業罕有的“長紅”紀錄,并在股份行中樹立起“穿越周期”的價值銀行標桿形象。

這份厚重的成績單,不僅彰顯了中信銀行在面對復雜多變外部環境時卓越的經營管理能力,更生動詮釋了其“商行+投行+協同+撮合”生態體系所蘊含的澎湃動力與價值創造力。

“五個領先”戰略圖譜

構建五大業務線的護城河

中信銀行的2025年半年報再次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財報顯示,中信銀行上半年實現歸母凈利潤364.8億元,同比增長2.8%,且從季度走勢看,二季度中信銀行的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4.11%,增幅較一季度提升2.45個百分點。拉長周期來看,自2007年上市以來,18年間,中信銀行每一年的歸母凈利潤都保持了同比正增長,如此“長紅”的業績,在股份行中實屬罕見。

這一成果離不開中信銀行一直堅守的戰略定力。2024年以來,在以中信銀行董事長方合英為中心的管理層的推動下,中信銀行發布了2024—2026年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要實施“五個領先”銀行戰略:即領先的財富管理銀行、領先的綜合融資銀行、領先的交易結算銀行、領先的外匯服務銀行、領先的數字化銀行。

經過一年多的發展,當下這一戰略已碩果累累。

如領先的財富管理方面,截至6月末,中信銀行零售管理資產余額(含市值)達4.99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6.52%,連續4年保持同業第二;對公財富管理規模2541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8%。財富管理中收的增速也創出4年新高,同比增幅達到10.3%。

領先的綜合融資銀行方面,截至6月末,中信銀行綜合融資規模14.78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3.43%。上半年累計為3.56萬家企業提供超9000億元供應鏈融資,同比分別增長14.24%和29.11%。

領先的交易結算銀行方面,中信銀行上半年在對數字化司庫管理系統天元司庫服務對象進一步拓面提效的基礎上,煥新升級小天元新品牌,交易結算金額筆數穩居同業前列。

領先的外匯服務銀行方面,代客結售匯、外匯做市等主要規模繼續保持同業領先,人民幣跨境資產投放的增速位居股份制銀行第一。

領先的數字化銀行方面,建成自主可控的新一代大數據的底座,打造開放的創新平臺,推進AI規模化的應用,落地智能化服務場景超1600個。

對“五個領先”銀行戰略的堅定執行,也始終貫穿在中信銀行每一份財報的細節中。

如2025年上半年,中信銀行實現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的逆勢增長,達到169.06億元,同比增長3.38%。“這主要是因為該行近年來持續打造領先的財富管理銀行和綜合融資銀行,持續釋放價值。”中信銀行在財報中表示。值得注意的是,中信銀行手續費收入增速連續5年跑贏大市,顯示出中信銀行持續打造輕資本發展的能力,這種能力在“低息差”時代尤為重要。

從“量增”向“質變”跨越

厚積薄發筑牢可持續發展根基

在以“五個領先”戰略重構業務格局的同時,中信銀行堅持穩健、均衡、可持續發展,并逐步實現從“量增”向“質變”的華麗轉身,而這絕非曇花一現,而是經過時間沉淀的厚積薄發。

方合英多次強調,“不體系,吾寧慢”“比一時成績更重要的是體系建設和能力提升”。

最新半年報數據顯示,中信銀行已實現了規模和質量的統籌發展。中信銀行行長蘆葦在半年度業績發布會上也再次強調,中信銀行已經摒棄了規模情結,更專注于效益和質量并重的增長。

截至6月末,中信銀行資產總額為9.86萬億元,比上年末增長3.4%。同時,中信銀行大類資產結構持續優化。在資產端,中信銀行加大信貸投放的力度,收益較高的一般性貸款較上年末增長5.8%,占總資產的比重提升1.3個百分點至56.6%;加大收益較高的信用債資產的配置,信用債的占比較上年末提升3.5個百分點至24.7%;持續壓降低收益的票據資產,票據占總資產的比重比去年末下降了2.4個百分點。在負債端,客戶存款余額突破6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5.7%;個人存款占總存款的比例提升0.4個百分點至29.2%。實現了量價平衡的不斷增強。此外,2025年上半年中信銀行的凈息差為1.63%,絕對水平超過行業均值21個基點。

同時,中信銀行實現了三大業務的協同發展。隨著“零售第一”戰略的執行,截至上半年,中信銀行的三大業務——對公業務、零售業務和金市業務在營收中貢獻比例達到4:4:2。這一結構有效地避免單一業務的波動沖擊,在不同的周期節點,面對不同環境下發揮出不同的業務優勢,增加了業績的穩定性。

2025年上半年,中信銀行的三大業務也都得到了較好的發展,其中對公客戶達到132.86萬戶,較上年末增長了6.2萬戶,機構客戶戰略客戶的優勢持續鞏固,并與19家優質集團客戶實現合作上的破冰;零售客戶達1.49億戶,較上年末增加333萬戶,其中貴賓客戶增加7.5萬戶,私行客戶增加0.8萬戶,增量創歷史同期的新高;金市業務方面,簽約客戶3102戶,交易量達1.24萬億元,同比增長16.87%,同業目標客戶的覆蓋率達到了83%。

在上半年,中信銀行還全力推動各項成本的壓降,上半年營業費用比減少13.4億元,下降4.5%,成本收入比26.91%,同比下降0.4個百分點,“降本增效”效果顯著。

此外,在信貸方面,中信銀行堅持政策引導優先配置,聚焦政策導向和重點領域,積極踐行金融“五篇大文章”,服務實體經濟。

截至6月末,中信銀行的綠色信貸、制造業中長期、民營經濟、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普惠小微等實體經濟重點領域貸款余額分別為7014.15億元、3485.37億元、14292.20億元、6798.36億元和6306.10億元,較上年末分別增長16.79%、15.94%、6.08%、5.57%和5.13%。

同時,中信銀行還深入踐行國家區域發展戰略,不斷加大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成渝、東三省等重點區域的信貸投放力度,截至6月末,五大區域人民幣一般對公貸款余額占比達72.14%。

風控為盾 回報為矛

共筑穿越周期的價值銀行新標桿

“中信銀行始終堅持質量為本,不以風險下沉或削弱風險抵御能力來換取短期的利潤增長,業績增長的成色更足。”蘆葦在業績發布會中再次向外傳遞出中信銀行“寧讓利潤、不讓風險”的發展策略,以及以“反內卷”堅守經營底線的態度。

從半年報來看,中信銀行在化解風險方面堅持“控新清舊”,一方面強化貸款源頭控新,另一方面提升核銷資產處置的效率,不斷優化資產質量。

數據顯示,上半年中信銀行已核銷資產的清收61.9億元。近幾年中信銀行加大了核銷的力度,2021年以來中信銀行每年都從已核銷資產里面清收回部分資產,金額從130億元到160億元不等,甚至對核銷資產的清收,已開始反哺利潤,貢獻價值。今年上半年,中信銀行通過壓降核銷資產貢獻了20億元利潤。中信銀行副行長胡罡在業績發布會上表示,“未來,已核銷資產仍有較大空間反哺利潤。”

從“控新”來看,上半年中信銀行的不良生成率為0.55%,同比下降7個基點。

截至上半年,中信銀行不良貸款率是1.16%,與上年末以及一季度持平,撥備覆蓋率207.53%,保持在合理區間。拉長周期來看,中信銀行的不良貸款率過去6年連續下降,撥備覆蓋率過去4年持續提升,這意味著中信銀行的資產質量更穩更實,向好的趨勢日益明朗。

同時,上半年,中信銀行圓滿完成了400億元可轉債轉股,有效地補充了資本充足率,也有力地支撐了信貸增長,同時中信銀行也在積極配合監管,順利完成資本計量高級方法的現場評估工作,并以此為契機,加快推動風險管理的體系和能力的升級。目前國內僅系統性重要銀行具備資本計量高級方法的全面或部分實施條件。

與半年報同步,中信銀行還發布了2025年中期利潤分配方案,進一步加大對投資者的回報。根據方案,2025年中期,中信銀行計劃每10股派發現金股息1.88元人民幣(含稅),擬派息金額是104.6億元,分紅比例大概就是在30.7%,比去年的中期分紅提升了1.5個百分點,創三年新高。

在業績發布會上,中信銀行表示,下半年將在有利的政策環境下,繼續深入推進金融“五篇大文章”和“五個領先”銀行的建設,并有信心取得較好的經營業績,增強ROE的穩定性,提升投資者的回報。

中信銀行以“五個領先”戰略構建的不是單一業務優勢,而是覆蓋客戶全生命周期的服務生態。從資產規模逼近十萬億到18年業績長紅,其穿越周期的能力本質上是“體系化競爭”的勝利——通過財富管理的客戶黏性、綜合融資的服務深度、數字化的運營效率、外匯業務的跨境鏈接、風控體系的風險定價,形成了難以復制的價值銀行范式。在銀行業同質化競爭加劇的當下,這種以戰略定力打造的差異化護城河,或將重新定義股份行的估值邏輯。 

免責聲明:本文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

財經自媒體聯盟更多自媒體作者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