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年,不過時光長河中一朵小小的浪花,于我們,卻是一段傾注心血的完整征程。還記得最初那間窄小的辦公室,寥寥數人,懷揣著同一個熾熱的夢想。我們曾面對風雨,也曾沐浴陽光,在每一個平凡的日子里,用不平凡的堅持,將理念一寸寸鑄成現實。二十年里,世界在變,市場在變,但內核深處那點星火始終未滅。它是對價值的堅守,是對同仁的承諾,是對這份事業的敬畏與熱愛。我們無意歌頌輝煌,只想安靜地回溯?;厮菽切┻x擇、那些轉身、那些緊握的雙手和篤定的目光——是每一個“你”,構成了“我們”的故事。未來正來。謹以這些文字,獻給所有同路者。愿你知道我們來時的路,也愿與你繼續前行。
東方金誠20周年品牌文化故事
湯 湯當前文章
湯湯川流,中有行舟。
——《善哉行》

01
2008年5月12日,汶川。
人們像往常一樣忙碌著。下午2點28分,大地突然劇烈震動。災難,以其殘酷的絕對性,將一切精心構建的日常拋入深淵。
同一片天空下,千里之外的北京。一塊嶄新的銘牌——“東方金誠國際信用評估有限公司”——安靜地懸于門庭。窗明幾凈的會議室里,鉛筆在流程表上沙沙劃過,反復確認著流程、細節、嘉賓名單;東方金誠正緊鑼密鼓籌備一周后的慶典暨新聞發布會。這場活動意義重大,它標志著中國東方資產控股東方金誠,公司完成歷史性更名;一家新生的信用評級機構即將面向行業正式亮相。每個人的眼中都閃爍著對未來的憧憬,空氣中涌動著積蓄已久的熱情。
災區的消息傳來,一切被按下了暫停鍵。一個沉重的問題擺在初生的東方金誠面前:
發布會,還辦不辦?
這不是一個輕松的決定。兩個月的精心籌備,無數日夜的心血,集團內外的關注與期待……取消,意味著巨大投入付諸東流,意味著精心策劃的亮相化為泡影,還可能招致不解。
周偉光告訴我們:
當時,網絡、電視里不斷播放著災區的畫面。大家看著,心都揪緊了。
千里之外的同胞在生死線上掙扎,一種無聲卻強大的共識在震驚與悲痛中迅速凝聚。
決定,下得很快。沒有慷慨激昂,也沒有長篇大論。屏幕上的畫面,千里之外的哭聲,本身就有千鈞重,壓倒了所有盤算過的得失。
集團和公司決定取消原定5月20日的慶典和發布會。
聲音不高,平平靜靜?;顒宇A算以及員工們的捐款,一并送往四川災區。
于是,東方金誠的重新亮相,就只在隔日報紙的一個小角落里,占了豆腐塊大小的幾行字:“東方金誠昨日低調開業 東方資產正式進軍信用評級行業”。一場“盛大”的自我宣告,無聲地化作對危難同胞最質樸有力的援助。
在這個信息轟鳴、唯恐失聲的時代,或許難以想象,一家評級機構面向社會的初次發聲,竟選擇以這樣一種近乎沉默的姿態完成。但這樣的選擇不難理解,因為它背后的邏輯叫作民族認同。西方有一句宗教意味很濃的諺語:凡人皆須侍奉??梢院唵卫斫鉃槲覀円欢〞性谝獾臇|西,家庭、事業、理想等任何你認可并遵循的東西,這也決定你成為什么樣的人。

02
2009年10月2日,希臘。
希臘政府財政赤字的突然曝光,如巨石投湖,市場震蕩。三大國際評級機構相繼調降希臘主權評級。危機如野火,迅速燎原至葡萄牙、愛爾蘭、西班牙、意大利——歐債危機爆發。
“那時,歐洲政府還不上債,美國地方債在違約,市場也開始緊盯我們國家的地方債務風險?!痹u級副總監剛猛回憶初入東方金誠時的情景,依舊記憶深刻:
國內外都很緊張,普遍不看好。公司內部也有不少疑慮。
當全球金融市場對主權債務和地方債務避之唯恐不及,恐慌如寒流凍結了無數投資決策時,東方金誠卻面臨著一個近乎悖論的選擇:是否要踏入那片被國際評級機構判為“險地”的領域——地方融資平臺。中國高速城鎮化進程下,地方融資平臺正支撐著龐大而迫切的基建需求。更深層的拷問在于:
如果中國金融體系的風險定價權始終由他人定義、由他人裁決,我們自身的金融安全與自主性,又將依附于何處?
初生的東方金誠頂著內外壓力,毅然做出了一個逆流而上的決定:將這片被國際唱衰的“爭議之地”,確定為核心戰場。這不僅僅源于對中國經濟內在韌性的信心,更是爭奪金融話語權、打破國際評級壟斷的積極抗爭。
只要我們自己沉下心研究,真正把握風險,就不必過度緊張。
剛猛回憶起當時的選擇,舉重若輕。
以專業的標尺,丈量中國大地上經濟發展的溫度與復雜脈動。這不僅是業務的突圍,更是在國際評級主導體系構筑的認知高墻下,為中國經濟爭取獨立定價權、維護金融主權的一場艱辛拓荒。在這個“被定義”的行業里,東方金誠始終有自己的價值坐標:
首先是政治性、功能性,最后才是營利性。
東方金誠總經理張晟如是說道。

03
2025年4月3日,北京。
東方金誠研究發展部的馮琳合上筆記本電腦,揉了揉酸澀的眼睛。窗外,麗澤商務區的燈火勾勒著都市的輪廓。她收拾背包準備離開。手機屏幕驟亮,一條消息彈出:“惠譽下調中國主權評級至‘A’”。幾乎同時,品牌辦的同事打來電話,聲音緊繃:“馮琳,看到惠譽的消息了嗎?”
許多日子后,馮琳仍能清晰地憶起那一刻的感受。不是憤怒,更像是感受到一道來自遠方的、帶著某種不容置疑意味的審視目光,直指她與同事們日夜凝視、試圖用理性與數據去理解的那幅龐大而復雜的中國經濟圖景。那個被簡單標注為“債務規?!钡睦碛桑谒磥恚皞鶆找幠!边@一簡化標簽,難以涵蓋中國經濟復雜的肌理、獨特的制度韌性與巨大的發展潛能。
“我們是不是應該說點什么?”
電話那頭語速很快,卻精準點破了馮琳內心的翻涌。此刻的沉默,無異于默許西方評級機構用單一標尺丈量復雜世界的權力?;貞?,并非意氣之爭,而是一個本土評級機構所能也必須承擔起的責任。
零點,凝聚了團隊思考的文稿發出。預覽鏈接很快返回,標題里的“要點解讀”幾個字,卻讓馮琳眉頭緊鎖:
我們不是解讀,我們就是反駁他們的下調。
解讀意味著被動接受框架,而此刻需要的,是旗幟鮮明的立場,是基于扎實研究和國情實際的專業抗辯。
零點四十分。一篇題為《惠譽下調中國主權信用評級理由不充分,下調時機值得推敲》的文章,帶著清晰、堅定、專業的反駁聲音,穿透了北京的夜幕。馮琳看著文章,長舒一口氣。工作群彈出消息:“大家辛苦了!”那個深夜,從高管到分析師,再到品牌宣傳,燈光下是為共同信念的無言集結。
與此同時,國內多家評級機構、研究機構的分析、質疑與回應,一篇接一篇地涌現,帶著各自的棱角與思考。機構名稱各異,視角不盡相同,但一種核心的關切卻在字里行間共鳴、回響:對那“單一標尺”的審慎質疑,以及對腳下這片土地內在韌性與可能性的深切體認。
那一刻,馮琳感到“東方金誠”的標簽淡去,一個更清晰、更厚重的身份在凝聚——中國評級人。行業的藩籬隱去,一種基于共同專業信念與對這片土地深沉責任的認同,將所有人緊密聯結。

04
時間的長河沒有刻度,人類需要想辦法丈量自身的存在。
從2005年肇始,到2025年,東方金誠已走過二十載春秋。那些被標記為公司里程碑的瞬間——汶川抉擇的無聲擔當、歐債危機下的專業拓荒、面對國際質疑的堅決抗辯——早已超越了具體事件本身,沉淀為一種精神的坐標,一種價值的錨定。
“二十年了?!睎|方金誠的董事長崔磊有些感慨:
“公司從無到有,從弱到強,靠的是什么?”
他停頓了一下,仿佛在掂量字句:
這是我們和國家金融脈搏同頻共振的二十年。我們做的每一個選擇,每一次決定,意義都超出了企業本身,但都是圍繞一個簡單的道理:在信用評級這個關乎金融安全命脈的地方,必須得有自己人——懂中國經濟、懂中國邏輯、能守中國利益的人。守護國家金融的自主權,這是我們的本分。
專業,是安身立命的手藝;責任,是立身行道的脊梁。
一個時代的價值,不僅在于其創造了多少物質財富,更在于其塑造了何種精神,留下了怎樣的思想印記。東方金誠的二十年,正是中國金融專業力量在時代浪潮中淬煉自身價值、追尋精神高度的生動寫照。東方金誠記錄時代,也被時代所塑造。
此刻,立于二十年的渡口,舟行無聲,長河浩蕩;展望前方,薪火相傳,星漢待書。

4001102288 歡迎批評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