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存款到穩定幣:銀行要把未來押注在數字貨幣上嗎?

從存款到穩定幣:銀行要把未來押注在數字貨幣上嗎?
2025年09月05日 16:34 中信出版墨菲圖書

與我們這些看熱鬧的人不同,對穩定幣的誕生與崛起,最關注最焦急的,恐怕是銀行吧。

銀行幾乎是伴隨每個人一生的存在,畢竟但凡是個社會人,就少不了經濟活動。即使是呱呱墜地的新生兒,從奶粉奶嘴疫苗醫保開始,就已經同經濟活動有了聯系。可是,伴隨著科技發展,各種新興技術和新興產品,無時無刻不在沖擊著傳統銀行業,舊時銀行“老大哥”的形象開始動搖。穩定幣會是銀行的出路嗎?

[新加坡]以理 著|王禮 譯|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

《亞洲銀行家》的創始人以理早在穩定幣爆火前兩年就關注到了銀行與穩定幣之間的“糾葛”。他在著作《偉大的轉型:金融個性化重塑全球銀行業》中進行了討論,認為當存款業務逐漸成為銀行的負擔,銀行向以穩定幣為代表的代幣業務轉型是布滿荊棘卻前景可期的。

*以下內容節選自《偉大的轉型:金融個性化重塑全球銀行業》,[新加坡]以理著,內容有刪減。

從某種意義上說,銀行存款賬戶就是今天金融服務業中的柯達。這是銀行永遠無法舍棄,甚至沒有想過要去舍棄的一款產品。我問自己哪種產品最適合改造,答案是存款賬戶——銀行業的核心。

顯然,我很難向銀行家們提出這個建議。畢竟在一些銀行倒閉的案例中,表面上是銀行資金成本問題,但實質也反映出數字存款的不穩定。與銀行傳統的擠兌相比,如今只要手指一觸,數字存款就可以從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中蒸發掉,而在過去,客戶不得不在銀行外排隊數天才能取回他們的錢。

近年來,存款業務發生了很大變化。最重要的是,存款已經不再是一種財富創造形式,而是一種在數字世界中用于實際目的的“功能型代幣”。存款人評估他們存放存款的機構,更多的是為了將其用于日常支付需求。銀行總有一天會發行穩定幣,以吸引和維系客戶,并為其融通資金,這并不奇怪。

在全球范圍內,很多客戶從銀行取出存款。美國共同基金行業目前管理資產總額達29.3萬億美元。這比美國銀行業所有存款加起來(目前為18萬億美元)高62%。貝萊德、黑石等基金公司的規模遠大于全球最大的銀行。

更重要的是,全球移動錢包市場2020年估值達到1.54萬億美元,預計到2028年將達到11.83萬億美元,從2020年到2027年保持以29.1%的年復合增長率。移動錢包是小額存款最具活力的替代品,因為它可以直接融入儲戶的日常生活需求。

銀行也可以通過向各類數字錢包提供收費模式的存放同業賬戶服務來參與這一領域。穩定幣作為存款接受平臺,規模從2018年的約10億美元增長到今天的約1600億美元,并且還在增長。

穩定幣有著廣泛的用途,包括投資代幣和非同質化代幣等數字資產,以及為新興的DeFi行業的一系列活動付費。

但即便是在傳統世界,2013年在中國成立的在線市場基金——當時還在螞蟻金服旗下的余額寶的成功,依然是將小額存款賬戶變成更為主動的投資賬戶的參照標準。僅第一年它就募集了1000多億美元的管理資產。

余額寶2018年估值達1.5萬億元人民幣,是當時全球最大的貨幣市場基金。基于嚴格的監管,以及螞蟻集團開始在其平臺出售其他基金,該基金隨后跌幅超過55%,但這兩個跡象都表明市場正在走向成熟。

速度和便利讓余額寶變成了一個虛擬的、對銀行形成沖擊的活期賬戶,就連我們年長的父母都可以在手機上進行交易,這是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金融領域從未見過的、真正的產品創新。

Jiko是一家備受贊譽的金融科技公司,經營模式和余額寶相似,可以說是美國版余額寶。基本想法是一樣的,只是Jiko提供了一種謹慎、試探性的方法,將客戶存款投資于非常保守、不斷縮水的美國國債。2019年美國的國債投資回報率為3.3%,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降為負數。

Jiko本可以為客戶提供多種資產類別的選擇,但它沒有。中國的平臺行動更大膽,更快、更徹底地成為數字掃碼賬戶。

另一方面,除非Jiko成為一家銀行,否則它永遠不會獲準進入美國的融資市場,事實的確如此。Jiko最近成為美國第一家收購銀行的金融科技公司,甚至在借貸俱樂部之前。借貸俱樂部是一家金融科技P2P玩家,出于不同的原因也希望獲得銀行牌照。

技術使許多非金融玩家從技術上成為接受存款的實體,這些玩家包括電信公司、超市、公用事業單位、大眾運輸公司,甚至游戲平臺。在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司法管轄領域,注冊為接受存款公司比注冊為銀行更具資本效率。

如今,盡管傳統銀行每年都在大力推進降本增效,但存款業務巨大的合規性成本和資本占用讓它們步履艱難,就像最終拖累柯達的35毫米膠片一樣。

在許多國家,當銀行體系中有太多存款時,銀行本身就不再需要這些存款。摩根大通董事長杰米·戴蒙曾抱怨這種被稱為“超額存款”的現象。

2006年,美國《金融服務監管救濟法案》授權美聯儲為法定準備金和超額準備金支付利息。這使得銀行將多余的現金存入監管部門或其他金融投資機構,而不是將其配置到生產性經濟活動中,成本更低。

存放于美國監管機構的超額準備金從2008—2010年的每年平均2000億美元,飆升至2009—2015年的1.6萬億美元,在此期間產生了300億美元的非生產性利息。

監管機構對存款征收超額準備金——就好像它們構成了系統性風險,并管理貨幣供應,而傳統存款之外的資金規模卻大得多。所有指標都指向一個事實:存款業務本身的成本已經變得高得難以承受。

總的來說,吸收存款的機構不僅被其他中介機構搶走了市場份額,它們自身的數量也在減少,根據美聯儲和所羅門兄弟前經濟學家亨利·考夫曼的數據,1960年向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投保的存款機構有23700家,2021年只剩下4236家。

1990年,美國十大金融集團僅控制了美國10%的金融資產,到2016年這一數字為75%。給新的數字銀行發放牌照,并不會讓它們在一項對它們不利的業務中獲得任何可能的成功。

金融市場流動性如此之大,以至于不可能圍繞存款制定任何有意義的策略。瑞士訴諸負利率,以避免優質投資者紛紛涌向瑞士法郎這一避風港。

考慮到真正的財富是在全新類型的投資類別中創造的,銀行存款已成為一種難以維持的資產類別,尤其是對窮人而言。考慮到沒有中介機構會為客戶的存款支付溢價,世界各地的許多銀行仍然鼓勵貧窮的客戶儲蓄,只付給他們極低的利息,沒有幫助他們積累真正的財富,這一現實是殘酷的。

但在我們丟棄不起眼的存款業務之前,我們也應該明白這對行業實際意味著什么。穩健的零售存款基礎對金融行業來說代表著許多重要的東西,隨著金融行業發展進入數字時代,這些東西必須重新創造或保存。正如康美銀行等美國銀行過去所顯示的,有形的核心零售存款是強勁盈利能力、最低資金成本和商業可持續性的源頭。

它們也體現銀行與客戶的親密關系。與競爭對手相比,存款基數較大的銀行擁有更強的品牌。獲取和留住客戶仍然是一場在情感層面上決勝的戰爭,這場戰爭并不僅僅由技術來定義。

穩定的儲戶也是交叉銷售其他產品的最佳客戶,從而產生強大的單客戶盈利能力。我看到存款基礎穩固的、非常保守的銀行成功地將貸款業務規模同比擴大30%,這得益于儲戶特許經營權給了它們信心。

一家古老的傳統銀行,擁有成熟而廣泛的分支網絡,很可能仍然擁有該市場中最低的資金成本——無論其他競爭對手,包括移動玩家,不管它們怎樣嘗試擊敗傳統銀行,實際上都是無法與之匹敵的。任何技術進步都必須建立在存款業務曾經對該行業意味著的所有良好的傳統利益之上。

但或許更重要的是,僅靠技術無法塑造強烈的企業紀律感,這種紀律感是強大的儲戶基礎所帶來的——這在批發融資中是找不到的,單靠技術也找不到。

其實,我們不忽視核心存款的價值,同時將其轉移到當今所有的新的數字替代品中,是傳統銀行必須做出的轉變。

銀行未來將在向客戶提供穩定幣方面展開競爭,這并非不可想象,穩定幣具有客戶可以選擇的可編程性和使用功能,其中包括流動性、互操作性,還可以在元宇宙中質押和出借加密貨幣。

穩定幣的基礎在于其與現實世界資產的掛鉤,如法定貨幣或大宗商品,從而為其提供投資者和用戶所尋求的穩定性。而其他加密貨幣則缺乏這種穩定性。

穩定幣允許用戶快速地跨境轉移資金,減少貨幣波動的風險,并為日常交易提供可靠的數字資產。

DeFi中的平臺和協議使用戶能夠投資或出借他們的穩定幣,從而產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復合增長的利息。智能合約促進了這一過程,它們不一定會取消中介機構和相關費用,但它們確保了透明和防篡改。用戶可以將資產存放在收益生成協議中,有效地讓資產在他們睡覺時保持增長。

如果他們也可以使用數字訪問的話,穩定幣可以為沒有享受銀行服務或服務不足的人提供金融服務的門戶。無法使用傳統銀行基礎設施的個人可以通過基于穩定幣的系統存儲價值、進行支付,甚至獲得信貸。這種金融民主化也有可能提高數百萬人的收入,以前所未有的規模促進金融包容性。

然而,這些潛力還沒有完全實現。美國貨幣監理署代理審計長邁克爾·許在2022年4月曾表示,至少從監管機構的角度來看,穩定幣還沒有完全發展到理想的狀態。在他的愿景中,它們應該是可互操作的,就像現代商業銀行的存款是可互操作的一樣。

鑒于交易的實時性,邁克爾·許還擔心穩定幣的流動性風險:在某個時間段內的存款提取可能“超過銀行的可用流動性資源”。在呼吁建立一個積極主動的穩定幣架構來解決各種問題時,很明顯,貨幣監理署希望獲得對穩定幣的更大管轄權。

盡管如此,隨著更好的立法生效,情況可能會發生我們無法料及的改變。就像新加坡在2023年11月所做的——為持有許可證的發行人發行穩定幣提供便利。其行動將引發連鎖反應,下一個批準當地銀行發行穩定幣的國家很可能將是美國。我們可以預期,當包括美聯儲和美國財政部在內的機構意識到,它們在確保美元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繼續占據主導地位方面沒有更好的選擇時,這種情況就會發生。穩定幣提供了一種自由主義的方法,來引入一種國家可以監管但不能發行的數字貨幣,并讓金融機構繼續在存款方面開展競爭。

財經自媒體聯盟更多自媒體作者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