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投資從1.0到3.0的實踐進化

價值投資從1.0到3.0的實踐進化
2025年09月02日 10:33 中信出版墨菲圖書

提及價值投資,人們往往先想到巴菲特與貴州茅臺。但價值投資真的只是巴菲特和茅臺嗎?這一誕生近百年的投資理念,在市場變遷中經歷了多次進化。它的內核始終穩固,卻在不同時代背景下衍生出多樣的實踐形態,既回應著經濟周期的變化,也指引著投資者的方向。

價值投資:不變的內核與進化的實踐

價值投資自20世紀三四十年代誕生以來,始終圍繞兩個核心:其一,買股票即買上市公司,企業經營狀態是核心判斷標準;其二,以低于內含價值的“安全邊際”買入,為決策容錯留出空間。這一內核如同錨點,支撐著近百年的理念迭代。從形態上看,價值投資的進化清晰呈現三代特征:

1.0時代:大蕭條后的“撿煙蒂派”

(20世紀三四十年代)

這一階段以格雷厄姆、沃爾特?施洛斯為代表,誕生于1929—1933年美國大蕭條后的特殊市場環境 —— 當時投資者對股市深度恐懼,大量股票價格低于凈資產,形成“滿地煙蒂”的投資機會。這一階段的核心是“撿煙蒂”:尋找被嚴重低估,甚至價格低于凈營運資本的公司,如巴菲特早期投資的伯克希爾-哈撒韋——當時已是沒落的紡織企業,卻因價格足夠低而被巴菲特收入囊中。

2.0時代:從“撿煙蒂”到“買優秀”

(20世紀七八十年代)

到了20 世紀七八十年代,價值投資進入2.0 時代。隨著美國經濟復蘇,市場信心恢復,撿煙蒂式的機會逐漸消失,巴菲特與芒格將理念升級為 “以合理價格買入優秀公司并長期持有”。這一階段的關鍵是關注企業“護城河”與長期成長性,喜詩糖果是典型案例,巴菲特以3倍市凈率買入,卻因品牌力帶來的定價權和穩定現金流,成為伯克希爾-哈撒韋的“現金奶牛”;可口可樂、華盛頓郵報等投資亦遵循此邏輯。這一階段的方法論已從“靜態估值”轉向“動態成長”,核心是用時間換空間。

3.0時代:互聯網時代的“新價值”

(20世紀90年代至今)

20世紀90年代后,互聯網崛起推動價值投資進入3.0時代。比爾?米勒率先突破傳統框架,重倉當時仍虧損的亞馬遜,其底層邏輯是互聯網的“邊際效用遞增”—— 與工業時代“投入越多、效率越低”不同,網絡用戶越多,平臺價值呈指數級增長(如10億人用微信的價值遠非10人用的1億倍)。這一階段不再依賴短期盈利或凈資產,而是通過DCF(現金流折現)模型,預判企業長期價值:即便用15%~20%的高貼現率(遠高于傳統企業的8~10%)對未來預期收益進行貼現,亞馬遜的估值仍遠低于線下書店——這正是安全邊際在新場景下的體現。如今美國“Big Seven”(蘋果、亞馬遜、谷歌等)的長期表現,印證了這一進化的前瞻性。

進化的驅動力:市場、產業與認知的共振

價值投資的每一次迭代,本質上都是對“市場環境-產業特征-認知能力”的回應。

1.0時代的誕生直接源于極端市場環境。大蕭條后,股市估值跌至歷史低位,企業賬面價值成為可觀測的安全墊,格雷厄姆的“撿煙蒂投資法”是對這一環境的精準適配——無須復雜調研,僅通過財務報表即可篩選標的。

2.0時代的進化則因市場修復與產業升級。20世紀60年代后,美國股市走出蕭條陰影,顯而易見的低估值機會減少,投資者被迫從“靜態價格”轉向“動態價值”。此時消費、傳媒等行業涌現出具備品牌壁壘的企業,芒格提出的“護城河”理論恰好契合這一趨勢 —— 優秀企業能通過差異化競爭持續創造價值,合理價格買入的長期回報遠高于“撿煙蒂”。

3.0時代的突破則源于產業革命。互聯網打破傳統商業邏輯,網絡效應、規模效應重塑價值創造方式。比爾?米勒通過接觸圣塔菲研究所的前沿理念(邊際效用遞增),率先理解新產業的價值邏輯,這也印證了認知升級的重要性:當產業形態改變,價值評估的參數必須更新,否則將錯失時代機會。

梁宇峰 應有為 吳美林 著|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

A股實踐:普通投資者的價值投資路徑

對A股市場的普通投資者而言,價值投資的進化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 —— 市場中同時存在 1.0、2.0、3.0的機會,關鍵是要匹配自身能力與目標。

從1.0起步是穩妥選擇。A股仍有“撿煙蒂”的機會:例如部分銀行股曾跌至0.3倍市凈率(PB),價格低于清算價值,符合格雷厄姆的安全邊際標準。這類投資無須復雜分析,核心是確認企業基本面無重大風險(如不具備退市風險),等待市場修復估值。

進階2.0須聚焦“護城河”。A股不乏具備長期競爭力的企業:茅臺的品牌壁壘、長江電力的資源壟斷等,均符合“優秀公司”標準。投資這類企業須擺脫“必須買在歷史低位”的執念,只要估值未嚴重偏離長期價值,即可通過長期持有分享成長收益。

對于有能力跟蹤新產業的投資者,3.0 時代的機會值得關注,但須警惕認知陷阱。A股的互聯網、科技企業雖有潛力,但普通投資者往往難以判斷“網絡效應”的真實性(如部分平臺用戶增長并不能有效轉化為盈利)。若要參與,須先理解產業邏輯:例如判斷一家科技公司時,重點不是看當前盈利,而是看用戶黏性、技術壁壘能否帶來未來現金流。

對普通投資者而言,無論選擇哪種路徑,最核心的原則是“明確目標 + 認知匹配”。投資的目標是資產增值,而非炫耀能力—— 能在1.0中輕松賺取確定收益,不必強行追逐 3.0的高難度機會。正如查理?芒格所言:“價值投資要么一聽就懂,要么永遠不懂。”關鍵是找到自己能理解、可執行的方式。

結語:以不變應萬變的投資智慧

價值投資的進化史,是“內核穩定”與“形式靈活”的平衡。無論1.0的“撿煙蒂”、2.0 的“買優秀”,還是3.0的“看長遠”,始終圍繞“買企業、留安全邊際”的核心;而每一次迭代,都是對時代命題的回應。

對投資者而言,無須糾結必須遵循某一代的方法,而應把握兩個關鍵:一是錨定內核,不把股票當博弈籌碼,不忽視估值風險;二是擁抱進化,理解新產業的價值邏輯,同時清醒認知自身能力圈。在A股這個同時存在多元機會的市場中,既能彎腰“撿煙蒂”,也能看懂“護城河”,更能審慎判斷“新物種”,方能在變化中把握確定的收益。

要想正確認知價值投資的內核和進化,推薦大家閱讀我們的新書《思辨的力量》。

*來源:益研究

財經自媒體聯盟更多自媒體作者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