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明顯機會時,我們要躺平還是要卷起來?

沒有明顯機會時,我們要躺平還是要卷起來?
2025年07月29日 10:49 中信出版墨菲圖書

社會經濟增速放緩,紅利期過去,提供給年輕人的機會會變少。那是要躺平,還是要卷起來呢?

[新加坡]覺醒的工薪族 著加菲貓看世界 譯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

01 ?躺平,是因為看不到機會

躺平,往往是因為沒有看到明顯的機會。如果眼前有顯而易見的機會,大多數人都會積極行動起來。完全懶惰的人是少數。

過去幾十年,幾次時代紅利,來自城市化、科技創新、全球化。

這幾年有一點逆全球化的趨勢,國際貿易屢屢受到影響。城市化也達到比較高的城市化率,房地產進入熊市周期。

很多領域的紅利逐漸減少,躺平自然也是順理成章的選擇。

02 ?創新的兩種類型

那在全球化、地產周期起來之前,創新成為這幾年社會進步的核心動力。

創新有兩種:一種是顛覆式創新,一種是漸進式創新。

例如智能手機的誕生,就是顛覆式創新。給手機加幾個攝像頭,滿足遠近不同距離的拍攝,這就是漸進式創新。

03 ?顛覆式創新可遇不可求

顛覆式創新,可遇而不可求。

以指數基金為例,最近50年,指數基金領域,有兩次顛覆式的創新:

一是1975年,“指數基金之父”約翰·博格,創立了第一只面向個人投資者的指數基金。當然,在指數基金誕生的前10年,這類品種幾乎無人問津,規模非常小。一直到80年代后期,指數基金規模才逐漸起來。

二是1993年,全球第一只ETF基金誕生,可以在證券交易所內交易。ETF迅速發展,很快規模就不弱于場外指數基金了。也由此推動貝萊德、先鋒領航、道富銀行等,成為管理數萬億美元的全球巨無霸基金公司。

指數基金也成為全球目前規模最大的主流基金品種。

不同領域都有類似的情況:

· 喬布斯發明第一部智能手機。

· 馬斯克推出特斯拉。

· OpenAI推出ChatGPT。

這些都是對應領域,出現顛覆式創新的那一刻。04 ?漸進式創新每個人都能做到

另一種創新,則是漸進式創新。

顛覆式創新,往往屬于“天才”“大師”級的人物。

漸進式創新是每個人可以做到的。它更像是一種生活、工作的習慣。

就像稻盛和夫在《干法》中舉了一個例子:

“要想辦法作出創新。以掃地為例,比如到昨天為止,打掃車間是用掃帚從右向左掃。那么今天從四周向中間掃掃試試會怎樣呢?

或者,光用掃帚打掃不干凈,用拖把試試怎樣?用拖把效果不好,向上司建議,花點錢買臺吸塵器如何?買吸塵器要花成本,但從長期看,可以節省時間精力。再進一步,自己改良一下吸塵器,讓它掃地又快又干凈,如何?

就這樣,掃地這么一件小事,只要開動腦筋,就可以想出許多又快又好的辦法。這樣天天鉆研創新,積累一年,你就成了掃地專家。你的經驗就會受到全體人員的好評。”

哪怕是改良一點點工作習慣,帶來生產效率的提升,也屬于創新。

05 ?漸進式創新是前提

漸進式創新,是顛覆式創新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

在顛覆式創新誕生之前,很多頂尖高手,往往在自己所在的領域,苦心鉆研了很長時間,做出了很多漸進式創新。

例如約翰·博格在發明指數基金之前,已經在公募基金領域從業很多年,并帶領公司,在主動股票基金領域,成為當時數一數二的基金公司。

這也就是常提到的“一萬小時理論”。想要成為專家,需要不斷磨練技能一萬小時以上。

但僅僅是簡單的重復1萬小時,一定能成為專家嗎?也不一定。

就好比有個人騎自行車上下班,騎了1萬小時。他的騎車技能會很熟練,但不太可能成為世界頂尖的自行車運動員。因為在重復1萬小時的過程中,并沒有不斷的創新,突破自己的極限。

漸進式創新屬于我們的基本功。如果沒有這項基本功,當顛覆式創新機會來臨時,也抓不住。

06 ?從漸進式創新開始,為機會做好準備

回到今天文章的話題:當眼前沒有明顯的機會時,我們要躺平還是要卷起來?

(1)完全躺平不可取。這是對自己這個人力資產的浪費。

(2)沒有創新、同質化的內卷,意義不大。推動社會進步,需要創新,不管是顛覆式的,還是漸進式的,一定要創新,才有出路。個人成長也是如此。

(3)沒有明顯的機會,那就從漸進式創新開始,從小處著手。可以準備一個本本,每天記錄下,自己當天做的一項優化創新。哪怕只是很小的一件事,重要的是養成這種習慣。每天相對昨天的自己,進步一點點,這種卷是有意義的。

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鍛煉自己的創新能力,就是最好的準備。

07 ?總結

不過,努力是個人應該具備的基本功。除了努力,選擇從事的工作,對我們的收入影響也很大。畢竟不同行業、甚至同一個行業中不同工作崗位,收入也有較大差別。

什么樣的工作,是好工作?在不換行業的情況下,我們該如何提升工作的收入水平?

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 作者:銀行螺絲釘

財經自媒體聯盟更多自媒體作者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