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資本經營預算,作為國家財政“四本賬”中專司國有資本收益分配的特殊賬本,既是政府履行出資人職責的體現,也是撬動國企改革與民生改善的關鍵杠桿。它從無到有、從試驗到規范的三十年歷程,恰是中國經濟體制轉軌的微觀鏡像——從計劃經濟下政企合一的統收統支,到市場經濟中產權明晰的“股東-企業”關系,每一步演化都折射出國家與市場關系的深刻重構。
PART 01
/?一本“國家賬本”的誕生與演進?/
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核心邏輯,是國家以所有者身份對國有資本收益進行“收”與“支”的預算管理。其收入主要來源于國企稅后利潤上繳、國有股權分紅、產權轉讓收入等,其中利潤收入占比長期穩定在60%左右。支出則聚焦于資本性投入(如產業投資、國企注資)、費用性支出(改革成本)及調入公共財政三部分,資本金注入獨占支出總量的近70%,凸顯其服務國企發展的核心功能。
這一制度的理論構想始于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國有資產經營預算”概念,但真正落地則歷經十余年曲折。1994年分稅制改革后,為緩解國企困境,國家允許企業“繳稅留利”,導致長達13年的國有資本收益“零上繳”期。直至2007年,伴隨國資委成立后出資人職能的明晰,國務院發布《關于試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意見》,才在中央層面重啟利潤征收,終結了國企“只納稅不分紅”的歷史。
此后制度持續完善:上繳比例從初始的“分類從低”(競爭類企業5%、資源類10%)逐步提高至五檔(0%-25%),實施范圍從國資委監管央企擴展至金融、文化、科研類國企。2024年初國務院新發布的《意見》更明確要求“國有企業應納盡納”,劍指長期存在的覆蓋盲區——如2020年審計顯示,僅中央層面仍有62個部門的1257家企業(資產4793億元)未納入預算。
PART 02
/收支結構優化與改革深化/
國有資本經營預算雖規模有限(2022年全國收入5689億元,占GDP不足0.5%),但其結構變化深刻反映國家戰略轉向:
·收入端,分類分檔機制強化收益共享。如煙草、石油等壟斷企業適用25%最高檔,而科技、民生類企業享受優惠,體現“抓大放小”的精準調控。
·支出端,資本金注入從“撒胡椒面”轉向集中攻堅。2022年中央本級資本金支出883億元中,377億元投入前瞻性戰略性產業,推動國有資本向關鍵領域匯聚。
·民生共享成為突出亮點。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2020年收益調入公共財政比例達30%”目標提前實現,2021年該比例已升至44%,用于社保、教育等民生短板的資金池持續擴容。
最新改革更聚焦效能提升:2024年安徽省率先推行“零基預算”,省級支出項目精減12%,同時安排20.1億元支持新興產業發展,資金同比增長27%;同步建立“穿透式”績效監管,2024年支出執行率躍升13.7個百分點,達98%。
PART 03
/案例:預算資金如何撬動產業變革/
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并非抽象數據,其落地成效可見于產業一線:
銅陵有色新材料生產線是安徽預算改革的典型產物。2025年省級預算投入支持其建設高強韌性抗磨材料項目,目標年產1萬噸高端合金鑄件。該項目入選國家發改委《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鼓勵類目錄,預算資金不僅解決技術升級的燃眉之急,更推動產業鏈從基礎材料向高附加值領域躍遷。此類項目在安徽2025年預算中占比顯著,20.1億元新興賽道投資背后,是財政資源對“培育新質生產力”戰略的堅決響應。
另一案例來自誠通集團。
作為國資委資產經營試點企業,其利用資本預算資金承接央企重組整合中的“包袱”資產,通過專業化盤活提升價值。近年來誠通在央企結構調整中發揮樞紐作用,目標成為“資產超千億的國有資本運營平臺”,預算資金為其提供關鍵彈藥,彰顯“以預算促改革”的制度設計初衷。
PART 04
/平衡民生共享與國企使命的未來挑戰?/
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始終面臨雙重目標的張力:既要通過注資做強做優國企(如2024年國務院《意見》強調“強化資本金注入”),又要提高全民共享水平(如社保基金調入)。盡管調入公共財政比例已超預期,但相較國際實踐(如英國盈利國企上繳利潤70%-80%),我國國企分紅比例仍存提升空間。
更深層挑戰在于預算的治理現代化。部分國企收益上交不及時、支出碎片化等問題尚未根治。2024年改革直擊痛點:一方面要求預算草案向人大說明企業財務狀況和項目績效目標,強化透明度;另一方面試點整體績效評價,從“分項目考評”升級為“政策效果評估”,推動資金從“花得合規”轉向“花得有效“。
作為中國獨有的宏觀調控衍生手段,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演變始終與國企改革同頻共振。從安徽銅陵有色的生產線到誠通集團的資產重組,每一筆預算撥付都在微觀層面詮釋著國有資本“進退有據”的布局邏輯。而當更多資金從企業賬戶流向社保基金、保障房建設和公共服務,這本“國家賬本”的終極意義才真正浮現——它不僅是國企改革的財務推手,更是全民共享發展成果的制度橋梁。在財政緊平衡的新常態下,如何讓這本賬更透明、更高效、更公平,將是檢驗中國國資治理現代化成色的關鍵標尺。

4001102288 歡迎批評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