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佳儒
自己創立的芯片公司,要被上市公司收購了。上市公司出價3.16億元,自己持有60.57%的股權,卻只能拿到112萬元,持有39.43%股權的其他股東要拿走3.15億元。
如此“白菜價”的買賣,芯片公司的創始人竟然同意了。這筆交易,就披露在上市公司晶晨股份的公告里。
9月15日晚間,晶晨股份發布了對芯邁微100%股權的收購公告,“白菜價”賣股權的叫孫滇,他合計持有的60.57%的股權對價只有112萬元。
除了交易對價迷局待解,晶晨股份選擇的收購時間節點也耐人尋味。披露收購公告前,晶晨股份還披露了港股IPO的計劃。
從常規邏輯看,沖刺IPO階段往往需優化財務報表以提升估值。上半年,晶晨股份營收與凈利潤增長,但增速雙雙回落,而擬收購的芯邁微是一家營收規模不到70萬,且一年半虧超1.3億元的公司。
港股IPO進程正處于攻堅階段,晶晨股份的收購計劃無異于一場豪賭,公司到底圖什么?
反常的對價迷局:創始人21.80%股權0元賣,“白菜價”背后藏著啥?
晶晨股份擬收購的芯邁微,由孫滇創立于2021年。企查查顯示,短短幾年時間,芯邁微已經完成了多輪融資,其中最后一輪發生在2024年11月。
在多輪融資的稀釋下,孫滇仍牢牢掌控著芯邁微的控制權。根據公開信息,孫滇個人持有芯邁微21.80%股權,還通過兩家持股平臺間接持有38.76%的股權,孫滇持有兩家持股公司各99.99%的股權。
經計算,孫滇直接和間接合計持有芯邁微60.57%的股權。從持股比例上看,孫滇是這起收購的最大受益人。反常的是,這位“最大受益人”卻選擇“白菜價”出讓股權。
根據公告,孫滇持有的60.57%的股權對價只有112萬元,更離奇的是,他個人直接持有的21.80%股權0元賣。
這種看似 “虧本”的操作,實則讓孫滇在另一個層面成為了大贏家,外界普遍將其解讀為一場精準的 “止損局”。
據媒體報道,有市場人士認為,不排除孫滇存在業績對賭失敗的可能,芯邁微持續虧損,創始人可能面臨回購壓力,低價退出反而甩掉了債務風險,及時止損。
根據公開信息,2024年以及2025年上半年,芯邁微營收分別為0元、67.93萬元,凈利潤分別虧損9031.50萬元、4005.95萬元。
業績壓力之下,芯邁微又面臨融資壓力。根據歷史融資記錄,芯邁微2021年12月完成天使輪后,8個月后的2022年7月又完成一輪,2023年完成兩輪融資;但到2024年,融資頻次降至一輪;2025 年至今,更是未新增融資記錄。
也就是說,孫滇同意低價轉讓,既通過引入晶晨股份接盤,規避了市場猜測的對賭回購債務風險,也為企業擺脫了融資遇阻、資金鏈緊張的困局。
據媒體報道,創始人“白菜價”賣股權,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融資過程中,機構股東約定了清算優先權條款,當公司被收購時,投資人有權優先收回本金及收益,剩余資金由創始人分配。
根據晶晨股份公告,通過核實芯邁微股東歷年出資銀行流水、工商登記信息等,明確股東出資總額為3.16億元。不難看出,晶晨股份擬出資的3.16億,恰好等于芯邁微股東們的出資額。也就是說,通過這次交易,芯邁微機構股東們或實現保本退出。
目前,對于孫滇“白菜價”賣股權原因的猜測,晶晨股份及孫滇本人均未作出回應與澄清。
但顯而易見的是,這筆交易一旦完成,將有多個贏家:芯邁微可擺脫經營與資金的雙重困境,孫滇或可規避潛在債務風險,機構股東或實現保本退出。
但疑問也隨之而來,作為買方的晶晨股份,為何要選擇接盤?
IPO關鍵期的豪賭:業績增速放緩,為何買持續虧損公司?
在披露收購案前,8月份,晶晨股份發布了2025半年報。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收33.30億元、同比增長10.42%,實現歸母凈利潤4.97億元、同比增長37.12%。
從表面看,晶晨股份延續了營收與凈利的雙增長態勢,但增長降速。2024年上半年,公司營收、凈利增速分別高達28.33%、96.06%。
而就在收購公告披露不久前的9月5日,晶晨股份又發布另一則重磅公告:董事會已審議通過港股上市相關議案,正式啟動港股IPO進程。
一邊是沖刺港股上市的關鍵攻堅期,一邊是核心財務指標增長放緩,晶晨股份如何通過優化報表、夯實基本面以支撐估值,成為市場關心的話題。
如今,晶晨股份宣布斥資3.16億元收購虧損的芯邁微,公司圖什么?
根據晶晨股份公告,其收購邏輯可概括為一句話:瞄準芯邁微已落地的技術成果與潛力,補全自身通信技術短板。具體來看:
芯邁微在物聯網、車聯網、移動智能終端領域已有6個型號的芯片完成流片,其中一款芯片產品在物聯網模組、智能學生卡、移動智能終端場景,已在客戶端產生收入。
收購芯邁微,晶晨股份可以整合技術資產與研發團隊,擴展公司在蜂窩通信上的技術能力,并進一步增強公司Wi-Fi 通信的技術能力,助力公司構建起“蜂窩通信+光通信+Wi-Fi”的多維通信技術棧與產品矩陣。
港股市場注重科技公司的技術潛力、研發能力及市場前景等因素,晶晨股份此時拋出 100% 股權收購計劃,意在向外界展現公司潛力與前景,為估值加分。9月18日收盤,晶晨股份總市值約400億元。
然而,芯邁微的業績表現與競爭環境,讓這起收購成為一場豪賭,港股市場究竟會為“技術潛力”慷慨買單,還是更看重現實盈利?還有待觀察。
從業績層面考量,芯邁微去年0營收,今年上半年也只有67.93萬元,這樣的營收數據對于晶晨股份上半年33.30億元的營收體量,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然而,芯邁微的盈利狀況不容樂觀,2024年以及2025上半年凈利潤持續虧損,虧損超1.3億元,若不能盡快扭虧,納入上市公司合并報表后,將拖累晶晨股份盈利表現。
在公告中,晶晨股份也表示,芯邁微整體經營規模較小,核心產品尚未形成規模化收入,經營業績存在不確定性的風險。
競爭壓力上,通信芯片業內人士向媒體表示,芯邁微所聚焦的Wi-Fi射頻芯片領域,卓勝微、唯捷創芯、希荻微等上市企業憑借先發優勢或技術積累占據了一定市場份額,行業內產品迭代、價格博弈等競爭動作頻發。
相比幾家上市公司,芯邁微營收規模和品牌效應處于劣勢,未來如何在晶晨股份的助力下突圍,有待觀察。
晶晨股份表示,本次交易后,公司將與芯邁微逐步整合,努力提高其市場競爭力以及長期穩定盈利的能力。但如果芯邁微未來經營活動出現不利的變化,則商譽將存在減值的風險。
根據公告,2025年上半年末,芯邁微凈資產3590.30萬元,遠低于此次擬交易作價的3.16億元。交易完成后,預計將形成一定金額的商譽,具體金額晶晨股份未披露。
這場港股IPO前夜的收購計劃,堪稱晶晨股份為估值加分的一場豪賭。但芯邁微虧損的基本面、激烈的行業競爭,以及交易背后待解的商譽減值風險,都是繞不開的考題。港股市場的估值標尺,最終會偏向技術的想象力還是盈利的確定性?我們將持續關注。

4001102288 歡迎批評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