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掌柜黃利明
4年多前,谷澍帶著深厚的工行烙印執掌農行。如何超越工行?也許他思考過這個在當年看來不可能實現的問題。但4年多之后,誰也未曾想到農行竟然會首先在估值維度實現超越——拿到A股第一市值王的寶座。
2025年9月4日,農業銀行市值盤中一度觸及2.55萬億元,短暫超越了工商銀行(2.49萬億元),一度成為A股新“市值王”。
四年多前的2020年12月,當谷澍從工行行長調任農行黨委書記并隨后任董事長時,他成為四大行最年輕的“掌門人”。市場不乏對這位最年輕掌門人的期待,但如今卻給了市場以更大的驚喜乃至震驚,他將互聯網科技平臺公司下沉的打法引入銀行業,拉開了農業銀行市值管理抑或是價值管理的大幕。
谷澍帶來的農行變革,將農行當時2.05元的股價,一路帶上了2025年9月初的7.55元歷史性新高點。而這期間每10股還累計分紅了10.213元現金,綜合股價漲幅計算,這期間農行給投資者拉出了306%的收益率,遠遠跑贏市場。
同時,5年前農行A股市值約7175億元,而工行高達1.24萬億元。兩家銀行的市值差距超過5000億元,鮮有人敢想象這個差距能夠被抹平,更別說農行市值旱地拔蔥似的增長到如今的2.55萬億。
當下市值管理已經列入央國企一項長期戰略管理行為,納入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市值更是公司綜合能力和成長性的體現。因此,農業銀行的市值逆襲之路,更是一場價值管理之路,對當下的央國企具有深刻的借鑒意義。
農業銀行這場市值逆轉不是偶然,而是公司治理、管理團隊執行力、戰略視野格局定位、投資者關系、業績基本面實現等多維度市值管理的經典案例。本文也將此為案例進行深度剖析,從多個維度深入分析這場逆襲背后的價值邏輯。
【一】市場下沉:縣域金融的科技升維
一半城市,一半縣域農村,農業銀行承擔了中國最廣大群體的普惠金融工作。
從外界機構看農業銀行,農業農村集中的縣域金融雖然有廣闊天地,但歷來是商業開發的邊緣地帶。因此縣域金融一度被各大銀行和機構投資者認為是農行估值無法提升的包袱,而不是護城河。
谷澍到任后的第一項重大決策,是重新定義農行的核心戰略。他沒有回避"農"字,反而將其提升為全行的戰略優勢。
其在2020年底履新農行之后第一次黨委會上,就提出要“打造縣域金融領軍銀行和縣域群眾首選銀行”,并強調要“鼓勵引導分支行積極開展鄉村振興金融產品創新”、“加快科技賦能,深入推進‘三農’金融業務數字化轉型”等。此后,其又提出當好服務三農和鄉村振興領軍銀行,打造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銀行。
我們認為這是中國銀行業最具有前瞻性的戰略:市場下沉+科技下沉。這與互聯網科技平臺的市場下沉思維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而2021年城市經濟隨地產業達到階段性增速頂峰之后,基數龐大的縣域農村金融需求隨之更具增長潛力。
還有一個核心背景是,這個時候國家的脫貧攻堅行將結束。從2013年開啟的8年脫貧攻堅,近1億人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收入增長之外,消費能力和擴張需求也在提升。尤其是脫貧攻堅中駐村干部與對口幫扶,讓廣大農村也越來越多接觸到外界的思維和信息,包括金融服務與科技電子產品。這些都讓銀行業的市場與科技下沉有了根基。
組織架構上,2021年,農業銀行在總行成立金融服務鄉村振興領導小組,各一級分行比照總行成立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推進小組,在各級行設立鄉村振興金融部。同時調整績效考核體系,新增各類特色指標,將信貸資金向縣域農村金融傾斜。
根據2022年年報,農行明確表示,堅持把縣域農村作為穩經濟大盤的重要著力點,將信貸、財務、渠道、人力等資源持續向“三農”縣域傾斜。當年農行縣域貸款比上年末增加1.11萬億元,增量創歷史新高。
在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上,農行于2021年兩會時提出“三農”服務既要接地氣,也要長科技的翅膀。在渠道創新維度就是下沉、加強線下物理網點建設,并加大手機銀行在農村的推廣力度。在產品創新維度,則推出“惠農e貸”,比如推出農牧民一聽就懂、操作簡便的比如“牦牛貸”、“青稞貸”,全在線申請審批放貸,便民助民。
科技賦能縣域金融的背后,農行已經上線多個掌銀專屬版本面向縣域客戶。2021年上半年,谷澍僅到農行半年之久,農行企業掌銀客戶數360萬戶,較上年末增長51.26%。2020年末個人掌銀月活躍客戶7845 萬戶,至 2025 年 6 月末達 2.63 億戶,居可比同業首位,五年間月活用戶增長2.35 倍。
2020年農業銀行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尚處起步階段,而到2025年6月末,全行科技貸款余額已達4.69萬億元,五年間實現近20倍增長。
【二】306%收益率:抓住歷史性的成長機遇
根據2025年半年報,農業銀行實現營收3699.37億元,同比增長0.85%,實現凈利潤1399.10億元,同比增長2.66%,盈利增速顯著優于營收表現。資產規模方面,截至上半年末,農業銀行總資產規模突破46.86萬億元,同比增長11.60%。
數據顯示,2022-2024年間,農業銀行凈利潤增速連續三年位居四大行之首。2025年上半年,農行凈利潤同比增長2.66%,而工中建三大銀行均是同比下降狀態。
這組對比數據成為資本市場不斷認可農行成長性價值的關鍵指標。這也令機構一路追捧農業銀行的成長性。
農業銀行的股價也從谷澍2020年12月赴任農行時的2.05元,一路上漲至今的7.30元,而這期間,每10股還累計分紅了10.213元現金。綜合計算來看,這不到5年持有農行股票已經累計有了306%的收益率,遠遠跑贏市場。
當然農行的崛起也有時代的背景。科技+金融,在2014年至2020年6年間已經在城市緯度大幅推進,而那幾年中國農村還處于脫貧攻堅階段。
2021年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科技金融下沉縣城、鄉鎮的機會來了,科技加持縣域金融、農村金融的條件也初步具備了。也就是這個時候,農業銀行不失時機地全面用科技的方式,下沉縣域、農村市場。
客觀上,農行的下沉戰略,趕上了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即國家全面重視縣域農村經濟尤其是加碼三農的大時代有關。但是,再好的歷史性機會,沒有及時抓住,也是稍縱即逝的。而且,科技下沉縣域金融和農村,更需要接地氣的服務和產品,這也非常考驗團隊的執行力。而這些,農行都做到了——抓住了歷史性的成長機遇。
"數字農行"建設成為品牌傳播亮點。農行沒有簡單強調技術多先進,而是講述科技如何服務縣域——比如通過衛星遙感技術為農戶提供信貸,通過區塊鏈追溯農產品流通等。科技加持金融下沉縣域和農村,不是讓老百姓去真正搞懂高科技,而是實實在在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便捷唾手可得的金融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市場下沉科技金融下沉的同時,農行的擴張風險并未增加。2019年農行不良貸款率1.40%,撥備覆蓋率288.75%。但2024年不良貸款率持續下降至1.30%,撥備覆蓋率保持在300%左右。
正是如此,對于農業銀行上半年的表現,中國銀河證券的研報指出,其依托縣域金融優勢及負債端低成本資金獲取能力,在持續強化息差韌性。財富管理轉型加速,中收增長動能修復,疊加資產質量整體穩健、撥備與資本充足,業績增長可持續性強。
【三】路演藝術:穿越周期的“韌”勁
“如果用一個字來形容上半年農行的經營業績和未來的經營走向,那就是‘韌’字。”農行董事長谷澍在2022年8月29日半年度業績會上詮釋著農行穿越周期的能力。這個“韌”字事實上也貫穿了農行市值崛起的5年。
同時,谷澍自信地表示,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農行會有更深的“護城河”,在不確定性和挑戰面前,像農行這樣韌性十足的銀行,應該“具有更強的投資價值”。
2022年底至2023年初,是農業銀行走勢被機構認可的轉折時刻,農行的科技翅膀已然開始展露鋒芒。
在2023年3月的年報業績會上,谷澍也展現了其對農行穩健成長的篤定,表示“對一家銀行來講,長期、短期經營都要好。”首先,最關鍵的是要穩住資產質量。尤其是長期,如果沒有一個好的資產質量,即使當期有一定的盈利,長期也肯定會出現問題。
谷澍在現場同時還特別強調了科技的作用,在他看來,“科技將改變銀行的未來”,統籌好當下經營和未來發展,特別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加大科技投入,積極推動數字化轉型,為未來發展打造堅實的科技支撐。
截至2024年末,農業銀行集團總資產超過43萬億元,發放貸款和墊款總額較上年末增加2.29萬億元,縣域貸款余額占境內貸款比重超過40%。
端數據,拿業績,講案例,講產品,講理念,尤其是講未來,農行將曾經給自己和機構畫的餅一步步實現了,然后還在繼續畫餅并繼續實現那些曾經畫過的餅。投資不是買過去和現在,而是買未來,谷澍走心的做法無疑是擊中了機構投資者的心坎。
從歷史梳理來看,農行投資者關系團隊與投資者的路演溝通,從"開門紅"業績、縣域增長故事、數字化轉型、未來戰略展望循環輸出,也是很獲投資者的認可。這種有節奏的溝通,使投資者能夠持續關注農行的進展。
【四】農行樣本:可借鑒的市值管理動作
1. 戰略聚焦與差異化定位
農行的市值管理案例表明,與其在競爭對手的優勢領域硬碰硬,不如找到自己的差異化優勢并全力投入。農行選擇縣域金融這個各大行相對忽視的領域,建立了自己的護城河。
2. 市值管理,戰略先行
市值管理,戰略先行,最先考驗的是管理層尤其是董事長、創始人就是那個企業的“一把手”,考驗其進取心、野心、斗志、視野格局。年輕有進取心就更不會躺平,有野心有斗志就會有動作,有視野格局就會有前瞻性布局,事都是人做的,業績也是人拼出來的。
3. 順勢而為:借科技下沉東風
時也,勢也;下沉市場是科技巨頭互聯網平臺經濟在2020年之后爭奪的重點,科技下沉成為趨勢。農業銀行恰恰抓住了這個趨勢機會,而且具有超強的執行力。最后,農行將曾經是劣勢的縣域金融,打出了農行階段性的護城河,甚至有可能是長期性的護城河。
4. 投資者溝通的未來化敘事
農行改變了傳統金融業枯燥的數據溝通方式,改用案例和故事與投資者交流,這大大提升了溝通效果。但最為核心的是,投資不是買過去和現在,而是買未來,所以未來化敘事才是農行路演的溝通藝術。
5. 戰略執行力與品牌重塑
農行敢于重新定義"農"字的含義,將傳統認知中的劣勢轉化為優勢,這種品牌重塑的勇氣值得借鑒。當然,這也是戰略上的視野格局,這既需要看到時代的變局,更要看到時代變局中的機會。品牌重塑的背后,是對縣域農村金融發展機遇的篤定和強大執行力。
【五】農行的展望:未來的挑戰與隱憂
1、農行的逆襲背后也存在隱憂:縣域市場競爭正在加劇,建行、郵儲等各大銀行紛紛加大縣域布局;同時,相比于工行,農行的大城市業務競爭力仍然偏弱。
2、這場市值王座之爭遠未結束,但它已經改變了中國銀行業的競爭邏輯。農業銀行用事實證明:差異化戰略和精準的價值管理能夠創造企業的價值認可。但這是一個縣域經濟的周期性需求,還是長期性富礦挖掘有待時間檢驗。
3、谷澍的農行實驗給整個銀行業乃至企業界提供了一個重要啟示:在中國金融體系中,最中國的,可能就是最世界的;最接地氣的,可能就是最具成長性的。
4、未來的中國,經濟的驅動,已經由投資、外貿、消費三駕馬車的前兩者核心驅動,逐步走向外貿與消費核心驅動,尤其消費的驅動比例在增加。消費靠的是基數和增長空間,意味著誰能更下沉市場更接地氣,誰就能決勝未來,這包括金融行業。
5、未來這場較量還將繼續,但無論如何,農業銀行已經證明了自己不再是跟隨者,而是新時代銀行業價值重構的引領者。這場縣域金融的逆襲,也將成為中國市值管理史上的經典案例。

4001102288 歡迎批評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