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佳儒
你相信未卜先知嗎?醫藥行業上市公司向日葵,就發生了類似“未卜先知”的一幕。
9月7日晚間,向日葵公告重大資產重組股票停牌,在此前的9月5日(星期五),公司股價率先啟動,盤中漲幅最高近14%,不僅創下年內股價新高,最終還以11.96%的漲幅收盤。
這種“股價先行、公告隨后”的“未卜先知”式劇本,讓市場對背后是否存在信息泄露等問題產生疑慮,這也推高了外界對上市公司經營狀況與重組方案的關注度。
向日葵此次重組,核心看點之一是跨界半導體材料領域。根據公開信息,向日葵并沒有半導體產業鏈的相關資源布局,核心高管也并無半導體從業背景。此次跨界,堪稱一場 “豪賭”。
值得注意的是,這已是向日葵近2年第3次嘗試跨界,此前兩次分別瞄準光伏、金屬基陶瓷領域,最終均以失敗告終。如今,向日葵再次跨界,能夠打破跨界困局還是會重蹈覆轍,有待觀察。
向日葵此次重組除了“向外跨界”,還有“向內加碼醫藥主業”的規劃,這背后究竟藏著怎樣的考量?
營收凈利雙降,向日葵資產重組,一手抓主業一手抓跨界
向日葵是一家醫藥企業,主要從事抗感染類、心血管類、消化系統類等藥物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主導產品涵蓋抗感染藥物、心血管藥物、消化系統藥物等領域。
在宣布重組跨界前,向日葵交出一份營收凈利雙降的業績。
8月28日,向日葵披露2025年半年報,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44億元,同比下降8.33%;歸母凈利潤116.07萬元,同比下降35.68%。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2022年以來,向日葵再次出現中報核心財務數據“雙降”情形。這背后,公司醫藥主業核心載體貝得藥業增長承壓,公司持有其60%股權。
根據2025年半年報,貝得藥業實現營收1.44億元,較2024年同期的1.58億元出現下滑;凈利潤404.12萬元,較上年同期的401.14萬元幾乎持平。2023年上半年,貝得藥業的營收凈利數據分別為1.50億元和102.86萬元。
可見,2025年上半年,貝得藥業雖延續了盈利態勢,但相較于上年同期,凈利潤增速已大幅放緩,疊加營收同比下滑的壓力,整體經營增長動能明顯減弱。
向日葵此次重組,核心內容之一是收購貝得藥業40%股權,使其成為全資子公司。在貝得藥業營收下滑且盈利增速放緩的背景下,向日葵為何仍要加碼其股權?
從數據層面看,貝得藥業上半年營收規模與向日葵上市公司主體基本持平,且持續維持數百萬元的盈利狀態,屬于醫藥主業中的“穩定盈利資產”。
更關鍵的是,貝得藥業剩余40%股權由紹興向日葵持有,紹興向日葵是向日葵實控人吳建龍控制的企業。這種關聯屬性大幅降低了收購談判的復雜度與不確定性,能最快使貝得藥業營收、利潤全額并表,實現上市公司業績規模的擴容。
向日葵加碼主業,符合其戰略規劃。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在2024年報中曾表示,未來將打造醫藥創新、醫療器械和醫藥服務的大健康產業集群和國家戰略新興產業方向的先進制造和TMT等高科技產業集群。
在 “穩固主業”與“布局新賽道”的戰略導向下,向日葵此次重組采取了“一手抓主業、一手抓跨界”的雙線布局。布局新賽道即收購兮璞材料控制權。
據兮璞材料官網信息,公司致力于成為半導體市場電子級材料的一級供應商,產品主要涉及六氟丁二烯、三氟化氮等電子級氣體,以及雙 (叔丁基氨基) 硅烷等前驅體。這類產品與向日葵聚焦抗感染、心血管等領域的醫藥主業差異顯著,幾乎不存在業務協同性。
更關鍵的是,結合向日葵2024 年年報及 2025 年半年報,公司此前未在半導體產業鏈有實質性布局,僅子公司浙江隆向經營范圍涉及 “半導體器件專用設備制造、銷售” ,但該公司已于2024年注銷。
從管理層背景看,公司董事長吳少欽、總經理施華新的過往從業經歷集中在證券投行、醫藥領域,均無半導體行業相關經驗。
要知道,半導體行業具有技術壁壘高、研發周期長、資金投入大的顯著特征,對于毫無相關積累的向日葵而言,此次跨界能否突破行業壁壘、實現有效經營,有待時間觀察。
這并非向日葵首次嘗試跨界。2023年以來,公司就曾兩次瞄準熱門領域啟動跨界計劃,最終均以無果告終,此次跨界半導體材料賽道,跨界的可行性與持續性更受市場關注。
2年3度跨界,人才技術短板未補,能否打破困局?
回溯向日葵的跨界歷程,2023年3月的光伏賽道重啟,是其近兩次失敗嘗試的開端。當時,向日葵公告,稱與合作方簽訂《投資合作協議》,共同對向日葵子公司浙江隆向進行投資,以該公司為主體,經營 TOPCon 高效太陽能電池項目。
按照當時的計劃,浙江隆向計劃建設年產10GW TOPCon電池的生產線,首期建設 5GW TOPCon 電池的生產線,首期項目預計總投資約15億元。向日葵在公告中強調,該決策是 “充分分析光伏行業現狀、未來市場空間及公司技術能力” 后作出的,核心目標是為公司尋找新利潤增長點。
事實上,光伏并非向日葵的“全新領域”。早在向日葵2010年上市之初,公司專注于高效晶體硅光伏電池的研發與生產,是國內少數具有自主技術并能規模生產太陽能電池片及組件的光伏企業。
后來,受行業競爭加劇等因素影響,向日葵業績走勢低迷,2016 - 2019 年營業收入連續4年下滑,從16.03億元降至8.37億元;歸母凈利潤不僅下滑還一度虧損,其中2018年巨虧11.25億元。
為扭轉業績頹勢,2019 年6月,向日葵收購貝得藥業60%股權,開始向醫藥主業轉型。當年12月,公司剝離了原有虧損的光伏相關業務,主營業務聚焦醫藥大健康。
但醫藥轉型并未徹底解決業績難題。2022 年,向日葵歸母凈利潤再次虧損,虧損金額113.87萬元,這是自2020年轉型醫藥健康以來公司首次陷入年度虧損。在這樣的背景下,向日葵在2023年選擇重回舊賽道,啟動跨界光伏。
起初,光伏項目的推進看似順利:2023年4月,向日葵就公告浙江隆向擬采購高效太陽能電池生產設備,金額約8.27億元。
但僅過5個月,2023年9月28日,采購合同終止,原因為擬租賃廠房交付滯后,導致TOPCon電池產品項目不能按期實施,并且當時光伏行業產業鏈主要產品價格出現大幅下行。到了2024年2月,向日葵決定終止項目合作,浙江隆向最終注銷。
不過,向日葵的跨界之路很快重啟。2024年3月,向日葵與合作方創立項目公司,主要從事金屬基陶瓷相關的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等業務,可應用于光伏和半導體設備等領域。公司表示,本次投資有助于增強上市公司盈利能力。
這一跨界舉動迅速引發監管關注。深交所在關注函中,要求結合前次投資光伏項目終止的具體情況及合理性等,說明公司短期內先終止并再次跨界投資相似領域的必要性及合理性,是否存在炒概念、蹭熱點的情形。
對此,向日葵在回復中否認炒概念、蹭熱點,但坦誠公司此前未有金屬基陶瓷新材料相關的人才及技術儲備,本次對外投資依賴于合作方提供的人才及技術資源的引入。
此次跨界同樣以失敗告終。2025年4月,向日葵表示,鑒于合作方提供的金屬基陶瓷新材料產品經過多次測試,未達到相關技術指標,公司與合作方一致同意終止原投資合作協議及項目合作。
如今,僅過了5個月,向日葵開啟近2年第3次跨界嘗試,這一次跨界半導體材料,與前次跨界金屬基陶瓷有著相似的短板:公司在半導體領域同樣缺乏核心人才與技術儲備,既無產業鏈資源沉淀,也無管理層經驗支撐。
但不同的是,此次跨界并非單純的 “向外跨界”,還疊加了加碼主業的動作,交易性質也升級為重大資產重組,相較于此前的項目公司合作,規模與復雜度均明顯提升。目前,向日葵重組正處于籌劃階段,具體交易方案仍在商討論證中。
綜合來看,前兩次跨界光伏、金屬基陶瓷均以失敗收場,如今面對技術壁壘高、研發周期長的半導體材料領域,向日葵能否打破跨界困局,在穩主業與開辟新賽道的平衡中找到重振業績的解藥?我們將保持關注。

4001102288 歡迎批評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