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戶還沒出坑,“收割機”已蠢蠢欲動

散戶還沒出坑,“收割機”已蠢蠢欲動
2025年09月17日 12:00 大巴-理財巴士

就在一些空倉小伙伴,因為踏空而心急如焚,想找入場機會之時。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上市公司股東減持潮也來了。

Wind數據顯示,以首次公告日期作為篩選條件,今年下半年以來,已經有940家A股企業發布了減持公告,而這個月尤其密集,截至9月10日收盤,9月400多家上市公司發布重要股東減持完成公告,合計減持股份約10億股,累計減持金額達190億。

這里面還有幾十家是清倉式減持的,股東擬減持股份數量,占持股的比例的100%,一看公司,滿眼都是科技企業。

(來源:財華社)

?實際上,這波減持企業所在的板塊,主要也是集中在前期漲幅很猛的科技股里,半導體、TMT、先進制造、醫藥生物等等。

雖然股東高位減持,只要通過合法合規的方式去走,就是一個正常的市場行為,無可厚非。

但創業做生意賺錢真的太難,股價卻很容易被炒高,在積累了巨大漲幅,甚至PE可能已經漲到企業的人看著都發懵之時,減持就是實實在在的用腳投票,財富自由指日可待。

減持不等于頂部信號,當前減持的規模也還算正常水平,但短期對市場資金造成流動性壓力肯定是會有的,消息散播出去,也是個偏利空的消息。

最近“易中天”等科技大票也在上下震蕩,堂堂幾千億的大票,一天漲十幾個點,一天跌十幾個點,實在是刺激,可見資金的集中度。A股一共5400多只票,但中際旭創、新易盛、工業富聯、勝宏科技、寒武紀這5只票,就可以占到整個市場成交量的6%,妥妥被大資金扎堆。

前段時間證券時報還發文,表示今年下半年,超400只主動基金凈值漲幅超30%,這些基金風格比以往更極致,快速堅決地押注科技,高度重合的重倉股包括新易盛、中際旭創、勝宏科技等,持股集中度高,超額收益高。

(來源:券商中國)

?為了呵護市場,官媒在文章里也說了點好話,表示目前抱團公司是有業績支撐的,只是在股價過度透支預期下,也會引發劇烈波動,提醒大家注意風險。

不得不說,現在的抱團科技股,機構資金扎堆涌入,再加上融資盤投機資金的助推,資金洪流滾滾而來,漲跌都兇猛,不知道在其中沖浪的小散,能不能頂住風浪,波動的風險確實是很大,這就是科技股的刺激之處。

美股那邊的科技股更刺激。

甲骨文在最新的財報電話會上,披露其剩余履約義務飆升到4550億美元,同比暴增359%,徹底點燃市場對AI驅動增長的狂熱預期。

于是本就大象級別的甲骨文,股價一度暴漲40%+,單日總市值暴增2635億美元,創始人埃里森財富也隨之暴增980億美元,直接超過馬斯克,成為全球首富。

這就是科技畫餅的力量,造富效應相當刺激與嚇人。

(來源:券商中國)

?咱們這邊的AI科技股也跟著大漲,給足想象力。

但有一說一,還能漲多久是個問題。

從以往牛市的來看,每輪牛市都有鮮明的產業主線領漲,這些領漲的板塊和公司,常常映射了當時宏觀政策、技術變革和經濟轉型的方向,景氣度更高,增長確定性強。

像當下,科技股那么強勢,就因為這是AI時代下的發展方向,和之前的互聯網一樣,人工智能也會給經濟帶來強大的推動力,推動生產力大幅提高,這個可以說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

牛市初期,確實是流動性推動下的估值修復,基于流動性、宏觀政策還有預期共同推動估值抬升,這也是咱們從去年924以來已經走過來的行情。

但牛市的驅動不只是講故事就行的,后期能不能持續走下去,走得更高,關鍵在于企業盈利跟不跟得上來,如果遲遲不能兌現,只靠流動性去撐,很難走到下一階段的所謂“長牛”或者“慢牛”。

美股科技股同樣是抱團,但人家確實是有盈利,2025年上半年,科技七巨頭的盈利增速28%,而剔除了七巨頭后的成分股“標普493”,盈利只同比增長了7%。

在這種賺錢能力之下,七巨頭的估值水平,平均市盈率也就30多倍。

回到國內,咱們的寒王上半年凈利潤賺了10個億,市值就可以到6000多億,市盈率500多倍;

半年報數據,科創板的汽車與TMT板塊盈利居前,科創50累計凈利潤同比降幅收窄,就如官媒所說的那樣,縱觀全局各大寬基指數下來,科創50上漲確實有業績方面的支撐:

但科創50漲到高達180倍的估值,是納斯達克指數30倍估值的6倍之多,即便是基于目前有業績改善,這個估值是不是也挺夸張了?

從目前整體的企業盈利來看,似乎還是不太支持全面牛市,如果說當下就是牛市的話,更多是以高成長預期驅動為特征的結構性牛市而已。

如果高位接盤科技,后續會不會像以往那樣,被套在高位,不得而知,需要考慮自己是不是真有能耐在里面繼續沖浪,不掉水里,否則一波大回調之后恐慌下車,就是割肉永久損失;

監管也確實想改咱們一貫的瘋牛劇本,走出更穩一點的慢牛,但大家心中始終仍有疑問:

這次是不是真的會不一樣呢?

財經自媒體聯盟更多自媒體作者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