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伏寒冬中,企業間糾紛明顯增多,其中大多數都是供貨后付不起貨款的,如今卻出現了收了預付款拒不發貨的案例,個中緣由實在蹊蹺。
華夏能源網獲悉,9月9日,藍豐生化(SZ:002513)公告披露,控股子公司安徽旭合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旭合科技”)被江蘇昱輝陽光新能源有限公司(下稱“江蘇昱輝”)起訴,涉案金額1123.32萬元。
2024年9月5日,江蘇昱輝與旭合科技簽署了《采購合同》,江蘇昱輝向旭合科技支付預付款人民幣300萬元用于后續貨款的抵扣。但是,旭合科技在交付部分產品后就不再按時發貨了。
為此,江蘇昱輝訴訟要求旭合科技退還未抵扣完的預付款、提貨款190萬元,違約金933萬元,同時承擔本案的訴訟費。目前,法院已受理該案件。
作為一家由中科院院士、行業資深高管和新能源資本大佬組成的光伏新秀,旭合科技成立的時間不長,電池組件產能也僅有3.5GW,但企業整體低調、務實,在業內被不少人視為較為靠譜的光伏企業。
在當前光伏行業產能嚴重過剩,電池組件企業爭搶訂單打破頭的市場環境下,旭合科技為何還收了錢不發貨?其如此“任性”的底氣來自哪里?
公司聲稱滿產滿銷,但債務風險高企
旭合科技于2022年7月在安徽滁州成立,專注高效N型晶硅光伏電池、組件產品的制造和新能源項目開發。公司科研團隊和運營管理團隊陣容均十分“豪華”——高級顧問來自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都有為,行業老兵李質磊、路忠林分別擔任CEO、CTO,企業發起人之一、董事長鄭旭是新能源資本大佬。
2023年6月,鄭旭通過收購農化上市公司藍豐生化部分股權成為實控人。同年9月,藍豐生化以現金6752.349萬元收購了鄭旭及一致行動人持有的旭合科技51%股權,成為旭合科技控股公司。
收購旭合科技后,藍豐生化確定了“農化+新能源”雙主業的發展戰略。之后幾年公司光伏業務營收節節攀升,從2023年的9.45億元,升至2024年的12.13億元,今年上半年光伏業務又帶來9.26億元進賬。截至今年上半年,藍豐生化光伏業務的營收占比已從2023年的54.3%升至77.39%。
旭合科技5年發展規劃(圖源:公司官網)
旭合科技規劃了規模龐大的產能建設計劃。2023年11月,公司位于滁州基地的年產10GW電池組件項目(一期)的部分產線建成投產。2024年報顯示,旭合科技實際擁有2.5GW高效N型TOPCON電池片和1GW組件產能。
華夏能源網注意到,今年5月21日,藍豐生化在業績說明會上表示,目前公司光伏板塊業務在手訂單充足,產能利用率接近滿產狀態。7月10日,藍豐生化在互動平臺回答投資者提問時再次表示,“基本處于滿產滿銷狀態?!?/p>
既然滿產滿銷,為何連幾百萬的貨都供不出來?是生產出來的貨都被其他客戶搶走了?還是是說雙方合作出現了不愉快,故意不發貨?背后的真實原因,有待于相關各方的進一步說明。
實際上,從經營上看,旭合科技近兩年有些缺錢,本案1000多萬的索賠額會讓公司更加雪上加霜。
藍豐生化自2023年9月控股旭合科技以來,就不斷為旭合科技提供連帶擔保責任,涉及銀行貸款、設備款乃至上游輔材貨款等。其對外擔保余額從2023年9月的6237萬元,激增至到2025年8月底的 6.58億元,兩年時間翻了十倍,融資擔保額度上限也提升至25億元。
旭合科技資產及經營數據(截至2025年6月底,來源:財報)
去年11月下旬,藍豐生化還為旭合科技引入投資者長安國際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后者合計為旭合科技增資9801萬元,其中1782萬計入注冊資本,8019萬元計入資本公積。增資完成后,藍豐生化持有旭合科技的股權比例由51%變降至49.2449%。
然而,旭合科技的債務依舊在上升。截至2025年6月末,旭合科技總資產31.15億元,其中凈資產約3.69億元,資產權益比率還不到12%,意味著公司依賴債務融資較多,財務風險極高。
華夏能源網注意到,就在今年8月27日,旭合科技還因欠付捷佳偉創及其子公司1.11億元貨款,拉來藍豐生化及公司總經理李質磊、董事路忠林共同為還款事項提供連帶擔保。
光伏持續不盈利,虧損由政府補貼全覆蓋
旭合科技缺錢困局的核心,是其至今未實現光伏業務的完全盈利。
旭合科技的太陽能電池產業化項目一期項目投產時,光伏行業的洗牌已經開始。受此影響,旭合科技在2023年虧損3137.70萬元;2024年,繼續虧損1.77億元;而今年上半年,又虧損了1899.07萬元。兩年半時間,旭合科技合計虧損2.27億元。
藍豐生化年報顯示,2023年光伏業務毛利率僅0.25%,2024年更是降至-4.22%。這兩年藍豐生化歸母凈利潤分別虧損3.32億元和2.53億元。
但即使如此,藍豐生化依然對光伏抱有厚望,光伏業務的總營收占比不斷提升的同時,其產能也在繼續擴張。2023年3月,旭合科技與昆明市東川區人民政府簽約,擬投建5GW組件、5GW電池及4GWh儲能電池;今年初,旭合科技又與云南昭通市政府達成合作,共同投資3.5億元建設年產能力2.5GW的組件生產線。
缺錢的旭合科技,逆勢干光伏的底氣從何而來?答案是地方政府。
涉及政府補貼的負債項目(截至2025年6月底,來源:半年報)
華夏能源網查詢年報及公告信息發現,近三年,旭合科技收到的各類補貼資金合計達2.36億元,已經覆蓋了同期所有虧損。
具體而言,包括2023年收到滁州市國資委旗下中新蘇滁現代產業園建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新蘇滁”)固定資產投資補助1.08億元;2024年又獲中新蘇滁1.07億元的補貼;2025年4月,旭合科技再次獲得中新蘇滁給予的2146萬元補貼。
只是,雖有地方政府撐腰,旭合科技至今仍未扭虧為盈。而其母公司藍豐生化卻快被拖垮了。自2023年3季度以來,藍豐生化經營性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凈額已有6個季度為負,其資產負債率更是連續三年都在九成以上。
唯一可以安慰的是,今年上半年,藍豐生化的光伏業務終于實現3.42%的毛利率——這一正向毛利潤主要得益于電池片和其他光伏業務的拉動。其中電池片營收5.24億元,毛利率6.09%,為公司帶來了3191萬元的毛利潤;而其他光伏業務(光伏電站)雖毛利率高達28.66%,但因僅占總營收的1.85%,對業績改善影響有限。
在上市母公司和企業自身都已捉襟見肘的情況下,旭合科技能否安然度過行業寒冬,充滿未知。

4001102288 歡迎批評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