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禁酒令的制度創新與治理效能—以公務節約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深度觀察
2025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修訂《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明確提出公務接待“不上酒、不供煙、不安排高檔菜肴”的“三不”要求,這一“新禁酒令”政策,絕非簡單的節約舉措,而是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優化財政資源配置、重塑公務文化的重大制度創新。政策實施百日以來成效初顯,也帶來新的思考與挑戰。
一、制度內涵與深層立意:超越節支的戰略考量
“新禁酒令”核心立意遠超一般性節支手段,蘊含深刻戰略目標。公款消費中的利益輸送是政治生態頑疾,“酒桌辦事”“吃喝公關”等歪風邪氣,破壞公平公正社會環境,損害黨和政府公信力。新禁酒令從源頭斬斷利益輸送通道,凈化政治生態,推動公務行為回歸理性本真。它促使公共資源分配更透明公正,鞏固全社會對黨和政府的信任認同,為國家長治久安筑牢政治基礎。
二、多重治理效能初步顯現:財政、政治與社會的多贏格局
政策實施后,在財政、政治和社會層面成效顯著,形成多贏局面。
(一)財政支出結構顯著優化
財政部數據顯示,2025年1—7月,全國公務接待費同比下降21.8%,節約大量財政資金。這些資金批量轉向民生領域,實現經費使用效益最大化。如H省將1.2億元接待結余投入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造,提升當地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彰顯新禁酒令在優化財政資源配置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政治生態持續向好
權力尋租是政治領域隱患,“酒桌議事”等非正式治理方式為其提供溫床。新禁酒令實施后,有效壓縮權力尋租空間,使公務活動更注重實效和規則。依賴“酒桌”達成目的的做法得到根本遏制,公務行為更規范透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增強政府公信力和權威性,為構建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奠定基礎。
(三)社會風氣引導作用凸顯
公務系統是社會標桿,其行為方式對社會風氣有重要示范作用。新禁酒令以公務系統為切入點,推動全社會形成反對浪費、崇尚節約的風尚。在此示范效應下,健康理性的商業文化與社交習慣逐步確立。企業更注重提升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贏得市場,而非依靠“酒桌文化”拉關系、搞公關,有利于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促進社會文明進步。
三、執行偏差與應對策略:精準施策保障政策落地
政策執行過程中出現部分錯誤傾向,如部分地方擅自擴大禁酒范圍、采取“一刀切”做法,甚至干涉民營企業正常經營,反映出個別地區在治理精細化和法治意識方面存在不足,需采取有效措施規范。
(一)明確邊界,避免過度干預
嚴格落實政策原意,將規制范圍明確限定于公務接待,不得干預市場主體自主經營行為。2025年8月,全國工商聯發布《政策答疑》,對公務與商務場合進行明確區分。各地應嚴格按此標準執行政策,確保政策精準性和針對性,避免影響市場經濟正常運行。
(二)統一標準,防止隨意加碼或降格
財政部配套細則將“高檔酒水”界定為“500元/瓶以上”,各地應嚴格對標,不得隨意加碼或降格。統一標準可避免政策執行混亂和不公平現象,確保政策在全國有效落實,提高政策可操作性和執行力。
(三)技術賦能,提升監督精準度
借助“財政—稅務—消費”三網比對系統,實現對公務接待活動的全程動態監測。該技術手段能及時發現政策執行問題,提升監督精準度和有效性。通過大數據分析,準確掌握公務接待費用、范圍等情況,為政策調整和完善提供依據,增強政策威懾力,促使各地嚴格執行政策。
四、未來展望:從節約型政府到高效治理的跨越
“新禁酒令”成功實施,為建設節約型政府和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寶貴實踐經驗。預計全年可節約財政資金約90億元,這些資金可用于鄉村振興、醫衛教育等重點領域,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力。
從長遠看,新禁酒令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推動治理方式向透明、規范、法治轉型。這種轉型增強經濟發展內在動力與整體韌性,為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通過規范公務行為、優化財政資源配置,政府能更高效履行職能,為社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創造力。
五、結語:制度保障下的多贏未來
“新禁酒令”是從源頭上防治腐敗、推進廉政建設的重要制度安排。它通過強化預算約束、規范公務行為、倡導清廉文化,有效提升治理效能。未來,應持續鞏固政策成果,加強制度集成與執行監督。一方面,完善相關制度,形成系統、完善的制度體系,確保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另一方面,加強對政策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及時發現和解決執行問題,確保政策落地見效。
只有實現公務節支、民生增收、風氣煥發的多贏局面,才能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堅實制度保障。在新禁酒令推動下,國家治理效能將不斷提升,經濟社會將實現更健康、可持續的發展。
(作者:宋躍華,系中國反腐敗司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全國商報聯合會行業發展促進與推廣中心主任)

4001102288 歡迎批評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