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報導:2025 年 8 月 22 日,在重慶 40℃的極端高溫炙烤下,一套銀色金屬裝置正經受著嚴苛的性能測試。當模擬失控的船隊撞向葛洲壩閘室時,兩根粗壯的纜繩迅速伸出,將巨大的動能轉化為平穩的機械運動,最終使萬噸船隊在安全距離內精準停穩。這標志著由中船集團第七〇四研究所自主研發的我國首型首臺套攔船裝置正式通過驗收,為三峽流域的 "黃金水道" 裝上了 "智慧安全閥"。
破解通航安全難題的技術突破
三峽流域 "兩壩一峽" 的年船舶過閘量已達設計峰值的 2.5 倍,船舶編組重量提升至 3 萬噸以上,船隊失控撞擊閘室的風險日益凸顯。傳統攔截方式不僅維護成本高昂,更難以應對極端天氣下的復雜工況。中船七〇四所研發的 "船舶過閘安全制動系統" 創新性地采用 "能量吸收 + 智能控制" 雙核心技術,徹底改變了這一局面。
該系統通過左右對稱布置的兩臺能量吸收單元,利用纜繩與電推船連接,將船隊動能高效轉化為機械能,由卷筒組件吸收并施加制動力,動能吸收效率高達 90%。在重慶極端高溫測試中,其錨固強度、應急釋放功能等核心指標全部超過設計要求,機械制動器響應速度達到毫秒級,確保閘室人字門免受沖擊。更值得關注的是,該裝置實現了 "一次制動,多次復用",纜索可自動收回至指定位置,單次作業時間縮短至 30 秒內,較傳統攔截網減少維護成本約 40%。
多元化技術路線構建安全屏障
我國在攔船裝置領域的技術創新呈現出 "剛性制動" 與 "柔性緩沖" 并行發展的格局。與中船七〇四所的能量制動系統形成互補的是寧波大學研發的 "智能潛浮式防船撞攔阻技術",這套被稱為橋梁 "隱形鎧甲" 的系統采用完全不同的技術思路。
寧波大學沖擊力學團隊歷經三代人三十余年攻關,將沖擊力學理論創造性應用于橋梁防護,提出剛柔相濟的設計理念。其 2.0 版系統日常沉于水下,避開白海豚等海洋生物活動區域,僅在雷達、AIS 和視頻識別系統檢測到危險時迅速彈出,形成橡膠氣囊與高分子繩索構成的攔截網。實船撞擊試驗顯示,該系統可使撞擊力減少 55%-75%,實現 "橋梁、船舶、設施無損" 的 "三不壞" 目標,已在湛江海灣大橋、港珠澳大橋等重大工程中推廣應用,累計節約工程投資逾 7 億元。
從技術跟跑到國際領跑的跨越
我國攔船裝置的研制歷程,是一部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實現自主創新的奮斗史。正如航母阻攔索技術曾被國外天價封鎖,我國科研人員從零起步,通過 "工業大摸底" 實現逆襲 —— 河北民企巨力索具研發的特種高碳鋼阻攔索,壽命比美國標準高出 20%,成本僅為進口產品的 1/10。
如今,我國攔船裝置技術已邁入國際領先行列。與日本東京灣用于核電站防護的 "海盾 - Plus" 系統相比,我國裝置在保持環保特性的同時,顯著提升了攔截效率和環境適應性;相較于澳大利亞大堡礁的非法捕撈攔截系統,我國技術在生態友好設計基礎上,增加了智能化預警和自適應調節功能。專家評價指出,我國在該領域已形成從基礎理論、核心材料到成套裝備的完整創新鏈,特別是量子通信加密技術的應用,確保了指令傳輸安全,避免黑客攻擊風險。
支撐國家戰略的多重價值
這套自主攔船裝置的成功研制,不僅為三峽水運新通道建設提供了關鍵支撐,更對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具有深遠意義。三峽通航管理局通過采用 "預先編組、成隊進出" 的新模式,將船隊重量提高至原先的 4 倍以上,配合攔船裝置的安全保障,大幅提升了通航效率。
在產業層面,該技術突破帶動了特種材料、精密機械、智能控制等相關產業鏈的發展,形成了 "軍民融合" 的創新典范。中船七〇四所的能量吸收技術與巨力索具的特種鋼材工藝相互促進,推動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升級。據測算,此類自主化技術的推廣應用,將使我國大型水利工程和橋梁的運維成本降低 30%-50%,為 "交通強國" 建設注入強勁動力。
從葛洲壩的 "水上鋼鐵衛士" 到港珠澳大橋的 "柔性防護網",我國攔船裝置正經歷從 "被動攔截" 到 "智能預警" 再到 "生態友好" 的 "智慧進化"。隨著自適應材料、AI 識別預警等技術的深入研發,這些守護國家生命線的 "隱形防線" 將更加精準高效,為我國關鍵基礎設施安全和海洋權益保護提供堅實保障,彰顯了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跨越的硬核實力。

4001102288 歡迎批評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