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醫院降薪,小醫院裁員,私立醫院直接跑路,一個殘酷的現實,等我們這代人老了,也許正好趕上醫生的短缺潮。
曾經爸媽眼里的香餑餑——臨床醫學專業,如今成了天坑,在醫學生圈子里甚至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拿手術刀的不如拿剃頭刀的”。
可真不是嚇唬大家,2025年臨床醫學專業首次爆冷,來看幾個扎心的數據。
浙江大學醫學院的臨床醫學(5+3一體化培養)專業,招生計劃一樣的情況下,今年分數線是682分,比去年分數線下降9分,位次號下降了300多名。臨床醫學(兒科方向,5+3一體化)專業,今年分數線是673分,比去年的分數線同樣下降9分,位次號下降約900名。
溫州醫科大學的臨床醫學(5+3一體化)專業,今年和去年的招生計劃都是41人,今年錄取分數是653分,比去年的分數下降8分,位次號下降1700多名。
中山大學臨床醫學投檔排名一年暴跌2000位,老牌醫學院廣東醫科大學更夸張,投檔排名直接跳水2萬位,重慶醫科大學2021年的時候還壓985工科專業一頭,現在連本地雙非院校里的工科專業都反過來壓臨床醫學一頭。有些學生一看自己被臨床醫學錄取了,心態直接崩了。
從狀元嚴選淪落到現在跟土木一桌,臨床醫學專業到底怎么了?
這種現象看似離譜,卻很合理,目前臨床醫生的收入跟付出完全不對等。網友調侃給貓看病2999,給人看病29,獸醫沒有醫鬧,也不需要本碩博連讀,學過兩三年會打針開藥足矣。而給人看病呢,前期投入的時間成本巨大,5年本科3年規培3年研究生,之后還有博士博士后。
現在想進三甲醫院,尤其是一線城市的三甲醫院,學歷至少是博士起跳,本碩要求雙9,連92都不夠看的,學習的時間7788算下來,差不多要10年左右。
10年耕耘同齡人早就已經年薪幾十萬,醫學生的職業生涯才剛剛起步,30了還是科室里面青壯勞力,還得凌晨熬夜查房,值不完的夜班。
更關鍵的是,隨著醫保改革壓縮醫院收入,醫生的錢包持續縮水。華醫網最近發布了一個報告顯示,參與調研的醫務人員薪資2024年下降占比達到57.9%,這比例相比前一年足足增加了20%。我們說的再直觀一點,現在每2個醫生護士里面就有1個工資再打折,網傳30名醫生分4萬績效,人均1300;重慶某醫院兒科,十幾個人分一萬多,人均800。
更糟糕的是,醫生的待遇還有下降的空間,2020年之前,公立醫院為了多拿補貼,很多都在大搞基建盲目擴張,持續積累的債務如果沒有高利潤和財政補貼的話,未來就很難兜住。而醫保砍掉醫院的利潤之后,單靠醫療服務根本收不抵支。
更扎心的是,不僅收入在下降,對于醫生社會尊重感也在下降,護士被男子硬拽委屈痛哭,一言不合就打罵醫生。
相關數據顯示,60% 的醫師在工作中遭受過語言攻擊,13% 經歷過身體侵害,這一數據讓中國成為全球醫患關系最緊張的國家之一 。
曾經發生過這樣一起令人痛心的傷醫案:患者連恩青在接受鼻部手術后,自感效果不佳,多次到醫院投訴。2013 年 10 月 25 日,他竟攜帶榔頭和尖刀來到醫院行兇,導致 1 名醫生死亡,2 名醫生受傷 。這起案件并非個例,類似的暴力傷醫事件時有發生,讓醫生們在工作時膽戰心驚。
醫患關系緊張早就不是新聞了,很多家長都勸別學醫,找個干凈安穩點的工作。結果就是超過六成的醫學生說,如果能重來絕不會再選醫學,其中4成已經在認真考慮轉行。
不過,學醫仍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比如,越老越吃香,相比于互聯網等行業,醫療行業少有“中年危機”,經驗積累反而提升職業價值。比如,老齡化剛需,中國健康產業仍然前景看好,老年醫療、康養護理需求正在持續爆發。再比如,問診溝通、復雜手術等仍需人類醫生主導,醫療的需求是穩定存在的,在人工智能時代,關鍵是能否成長為一位優秀的醫生,正如網友所言:“AI可以輔助醫生,但永遠替代不了醫生的判斷,關鍵是要找準行業變革中的新機遇。”
臨床醫學專業的降溫,本質上是考生用腳投票的結果,也是時代變革中的一次理性回調。但需要看到,醫療行業正在經歷的是結構性調整而非衰退。對于真正有志于醫學事業的考生來說,當下的“低谷期”或許正是最好的入場時機。
因此,年輕人對學醫不必過度悲觀。醫療的需求是穩定存在的,關鍵是你能否學好醫術,成為一個真正的名醫,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時代。

4001102288 歡迎批評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