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回11.7萬輛,年內第二次!小米汽車咋回事?

召回11.7萬輛,年內第二次!小米汽車咋回事?
2025年09月19日 22:42 杠桿游戲

摘要:速度與代價(歡迎關注杠桿游戲

撰文|桿姐&編輯|愛麗絲

小米又出事兒了。

9月19日,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公告,小米汽車科技有限公司日前根據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相關要求,向其備案了召回計劃:決定召回2024年2月6日至2025年8月30日期間生產的部分SU7標準版電動汽車,共計116,887輛。

這個數字幾乎相當于小米2025年上半年全部交付量的70%,也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今年以來規模最大的召回事件之一。

1、

根據公告杠桿游戲看到,此次召回的原因是涉及兩個關鍵問題:一是2024年2月6日至11月26日生產的約30,931輛車輛存在智能泊車功能中的軟件策略問題,可能導致授時同步異常,影響對靜態障礙物的探測能力,增加剮蹭或碰撞風險;

二是所有116,887輛車輛在L2高速領航輔助駕駛功能開啟的某些情況下,對極端特殊場景的識別、預警或處置可能不足,若駕駛員不及時干預可能會增加碰撞風險。

相當于這是一次軟件召回,公告里也說了,小米汽車將通過汽車遠程升級(OTA)技術,為召回范圍內的車輛免費升級軟件,以消除安全隱患。

軟件問題成為召回主因,這對以“科技光環”入場的小米來說,屬實有點諷刺。

在杠桿游戲看來,科技是光環,而速度才是小米的戰略選擇。

從2021年3月宣布造車,到2024年3月首款車型SU7正式上市,小米創造了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產品落地速度紀錄,相當于用不到兩年的時間走完了傳統車企五到十年的路程。

財報數據顯示,小米SU7系列2025年二季度單季交付量達81,302輛,同比增幅197.7%。

可以說,雷軍把手機行業常見的“爆款邏輯”完整且成功地復制到汽車領域——通過高性價比產品、密集營銷曝光和生態協同優勢快速占領市場。

但汽車作為精密工業產品的復雜性,遠超手機等消費電子品,這種狂飆突進的擴張模式最終容易在品控環節遭遇反噬。

實際上,這已是小米汽車一年內的第二次大規模召回。2025年1月,因智能泊車輔助功能存在碰撞風險,30,931輛SU7被召回,當時官方將原因歸咎于“云端服務偶發故障引起的軟件授時同步異常”。

2、

速度背后或許伴隨質量風險,但速度會讓人上癮,因為是真的“來財”。

最新2025年中期報告里杠桿游戲看到,小米上半年成績亮眼,尤其第二季度總收入同比增長30.5%,達到1159億元,經調整凈利潤激增75.4%至108億元。

其中智能電動汽車相關業務表現搶眼:收入同比增長233.9%,達到213億元。

但汽車業務雖拉高了整體營收增速,卻仍處于增收不增利狀態,二季度該板塊經營虧損3億元,主要因汽車研發(如SU7 Ultra 的芯片、輔助駕駛技術)和渠道擴張(92城335家門店)成本高企。

和汽車收入突飛猛進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二季度小米手機業務收入下降,同比少2.1%,跟一季度比更是跌了超10%,占總營收的比重從去年的50%多,直接掉到39%。

中報還提到研發投入的增長,第二季度研發開支78億元,同比增長41.2%,研發人員數量也創歷史新高,為22641人,整個上半年小米研發開支144.8億元,占2272億元總營收的6.4%,這一占比實話說不算高。

現在需要的是,如何將研發投入更有效地轉化為可靠的產品質量,而不是僅僅追求技術創新和功能堆砌。

3、

如果從純財務角度看,小米此次召回對其現金流情況影響不大。

中報顯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小米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360億元,現金儲備達2359億元。加上OTA召回的成本比物理召回要低得多,所以這部分錢對小米來說幾乎忽略不計。

在杠桿游戲看來,財務成本只是冰山一角,品牌聲譽的損失和消費者信心的動搖才是更大的隱憂。

小米中報多次強調“人車家全生態”戰略,而汽車正是這個生態系統的關鍵新增節點。從財報數據來看,小米正在通過技術共享、用戶互通和渠道協同來實現生態賦能。

然而,汽車召回事件可能破壞這種生態協同效應。質量問題不僅會影響汽車業務本身,還可能連帶損害消費者對小米整個產品生態的信心。

如果汽車不可靠,消費者可能會重新考慮是否繼續選擇小米的手機、智能家居等產品。

當新能源汽車市場從“藍海競爭”轉向“紅海競爭”,消費者決策的核心因素正從智能化配置回歸安全可靠性。

對小米汽車而言,是繼續堅持互聯網式的擴張邏輯,還是擁抱汽車工業的本質規律?答案或將決定其在智能汽車賽道的最終命運。

本文未標注出處的圖表,均源自企業或公開披露,特此說明并致謝

版權及免責聲明:本文系杠桿游戲創作,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獲取授權。另,授權轉載時還請在文初注明出處和作者,謝謝!杠桿游戲任何文章之觀點,皆為學習交流探討用,非投資建議。用戶據此進行的一切投資,請自負責任。文章如有疏漏、錯誤歡迎批評指正。

財經自媒體聯盟更多自媒體作者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