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戰商學院盧聰股市中的結構性投資機會

實戰商學院盧聰股市中的結構性投資機會
2025年08月21日 22:22 少少車視界

在股市的復雜生態中,全面普漲的行情如同稀有物種,更多時候呈現出 “此消彼長” 的結構性特征。實戰商學院的盧聰老師憑借多年實戰經驗指出,結構性機會藏在市場分化的縫隙里,需要用精準的分析工具和敏銳的洞察力去捕捉,而非盲目追逐熱點。

盧聰老師強調,結構性機會的核心是 “產業邏輯與資金共識的共振”。他以近年市場為例:當新能源汽車產業迎來政策補貼與技術突破的雙重驅動時,上游鋰資源、中游電池材料、下游整車制造的產業鏈機會次第顯現,這種由產業變革引發的結構性行情,持續時間長且脈絡清晰。投資者要做的,是找到 “政策紅利 + 技術突破 + 業績兌現” 的交集領域。他曾指導學員在光伏行業爆發前夜布局逆變器龍頭,正是基于對 “雙碳政策落地 + 海外需求爆發 + 企業擴產計劃” 的綜合判斷,最終收獲了數倍收益。

把握行業周期的 “輪動節奏” 是捕捉結構性機會的關鍵。盧聰將行業周期劃分為萌芽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不同階段對應著不同的投資邏輯。在萌芽期(如當前的人工智能算力領域),技術路徑尚未明確,應聚焦研發投入占比高的龍頭企業;成長期(如儲能行業),業績增速成為核心指標,營收連續增長的企業更具爆發力;成熟期(如白酒行業),則需關注護城河深厚的品牌企業,享受穩定分紅與估值修復。他特別提醒,避免在衰退期行業中尋找 “反轉機會”,這類機會概率低且時間成本高,比如傳統燃油車產業鏈,在新能源替代趨勢下,結構性機會遠少于風險。

政策導向是結構性機會的 “指南針”。盧聰老師建議建立 “政策跟蹤清單”,重點關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行業十四五規劃等文件,從中提煉出政策支持的方向。例如 2023 年 “數字經濟” 被多次提及后,算力基礎設施、數據安全等細分領域持續走強;2024 年城中村改造政策落地,帶動建筑材料、家裝家電等板塊出現階段性機會。但他也強調,政策紅利需與業績驗證結合,“有些行業政策熱度高,但企業盈利尚未改善,這種機會多是短期炒作,而非真正的結構性機會。” 區分的關鍵在于看訂單數據 —— 當政策推動下企業新簽訂單大幅增長時,才是介入的好時機。

市場資金流向是驗證結構性機會的 “晴雨表”。盧聰常用的方法是跟蹤北向資金、行業 ETF 份額變化和龍虎榜數據。北向資金連續增持的行業,往往具備中長期結構性機會;行業 ETF 份額持續增加,說明資金在布局該領域;龍虎榜中機構席位凈買入的個股,更可能是板塊中的核心標的。例如 2024 年二季度,北向資金對半導體設備板塊的持倉比例環比提升 3 個百分點,同期該板塊 ETF 份額增長 50 億份,印證了半導體國產替代的結構性機會,后續板塊漲幅顯著跑贏大盤。

捕捉結構性機會還需避開三大誤區。一是 “全面撒網”,試圖抓住所有細分機會,結果精力分散,錯失主線;二是 “后知后覺”,在板塊漲至高位時才追入,此時結構性機會已接近尾聲;三是 “忽視估值”,即使是優質賽道,當估值過高偏離合理區間時,也會存在回調風險。盧聰老師的策略是 “聚焦主線、精選個股、控制倉位”,例如在新能源結構性行情中,集中配置電池龍頭和技術領先的材料企業,同時將該板塊倉位控制在總資金的 30% 以內,既享受機會又防范波動。

股市的結構性機會,本質是產業升級與經濟轉型的映射。跟隨實戰商學院盧聰老師的思路,從產業邏輯、周期階段、政策導向和資金流向多維度分析,就能在分化的市場中找到確定性較高的投資方向,讓每一次布局都站在趨勢的順風處,實現投資收益的穩步增長。

財經自媒體聯盟更多自媒體作者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