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達藥業三度沖擊港股IPO:資金鏈承壓、研發縮水與產品困局

貝達藥業三度沖擊港股IPO:資金鏈承壓、研發縮水與產品困局
2025年09月17日 09:56 凌通社研究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

貝達藥業三度沖擊港股IPO:資金鏈承壓、研發縮水與產品困局

貝達藥業(300558.SZ),作為A股創新藥領域的“老將”,于2025年9月10日宣布第三次謀求港股IPO,擬發行不超過總股本15%的H股(超額配售權行使前),并申請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這是繼2021年2月和12月兩次遞表失敗后的再一次嘗試。公司表示,此舉旨在提升資本實力、推進國際化進程,并為研發和市場拓展提供資金支持。

然而,市場普遍認為,此次IPO的核心動機在于緩解公司日益凸顯的資金壓力。2025年上半年,貝達藥業流動資產13.59億元,低于流動負債17.57億元,短期償債壓力顯著。賬上貨幣資金僅5.27億元,較2021年末的7.92億元大幅下降。

更為引人注目的是,公司拖欠合作方益方生物1.8億元里程碑款(貝福替尼項目)近兩年未決,益方生物已為此計提1800萬元壞賬準備,凸顯貝達資金鏈緊張。

此外,公司上半年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4.45億元,同比下降14.70%,進一步反映流動性趨緊。貝達藥業擬將募資的40%用于在研管線研發,30%用于潛在收購,剩余用于營銷網絡建設和補充營運資金。專家分析指出,緩解流動性壓力可能是IPO的首要目標,而非單純支持長期研發。

此前兩次港股IPO的失敗(2021年2月通過聆訊但未啟動招股,同年12月再度遞表未果)使得此次上市備受關注,貝達能否克服資金與業績挑戰,順利闖關港股,仍是未知數。

業績與產品:凱美納獨撐大局,新品青黃不接

貝達藥業深耕腫瘤創新藥領域二十余年,已布局8款上市產品,覆蓋肺癌、腎癌、乳腺癌等多個領域,包括自研的凱美納(鹽酸埃克替尼)、貝美納(鹽酸恩沙替尼)、賽美納(甲磺酸貝福替尼)、伏美納(伏羅尼布)、康美納(酒石酸泰瑞西利)、貝安汀(貝伐珠單抗)以及合作產品安瑞澤(曲妥珠單抗)和奧福民(重組人白蛋白)。

然而,業績數據顯示,公司收入高度依賴上市14年的基石產品凱美納,年銷售額超10億元,占主營業務收入大半。貝美納近年放量,2023-2024年銷售額占比超10%,但受醫保降價和競品沖擊,毛利率承壓。新品貝福替尼(三代EGFR抑制劑)被寄予厚望,2023年獲批一、二線非小細胞肺癌適應癥,但銷售表現低迷,2025年上半年收入未達主營業務10%(低于1.73億元),遠不及奧希替尼(阿斯利康)、阿美替尼(翰森制藥)等競品。

國內三代EGFR-TKI賽道競爭激烈,已有7款產品上市,若2025年更多競品納入醫保,貝福替尼市場空間將進一步受擠壓。近期上市的康美納(CDK4/6抑制劑)面臨輝瑞、恒瑞醫藥等頭部競品,短期難有突破;奧福民僅為經銷權,貢獻有限。

2025年上半年,公司營收17.31億元(同比+15.37%),但歸母凈利潤僅1.4億元(同比-37.53%),二季度凈利潤0.4億元(同比-68.36%),主要因折舊攤銷等費用上升。業績波動和產品青黃不接的現狀,使貝達藥業亟需通過IPO獲取資金支持,以推動新品市場化并分散對凱美納的依賴。

研發與費用:投入收縮與效率下降并存

貝達藥業的研發投入與費用管理問題進一步加劇其經營困境。2022-2024年,公司研發投入從7億元降至5億元,2025年上半年僅2.55億元(同比-0.63%),研發團隊規模從2022年的647人縮減至2024年的327人。

在研項目包括恩沙替尼、貝福替尼、EYP-1901和Balstilimab,但研發收縮與IPO募資用于研發的規劃形成矛盾。專家指出,研發投入減少可能限制新藥開發進度,削弱公司在創新藥領域的競爭力。與此同時,公司費用高企,2025年上半年銷售費用5.94億元(+13.34%)、管理費用2.61億元(+23.47%)、財務費用0.4億元(+118.06%),但營收增長僅15.37%,顯示費用效率下降。特別是管理費用增速遠超營收,財務費用因融資成本上升而激增,反映資源分配失衡。

二級市場上,貝達藥業股價表現疲軟,2025年年內漲幅約30%,當前股價70.73元/股,遠低于歷史高點160.66元/股,弱于創新藥板塊整體(多只個股翻倍)。

市場人士認為,貝達需優化費用結構,加大新品推廣力度,并加快在研管線進展,以提升市場競爭力。此次港股IPO若成功,可能為公司注入資金活力,但能否解決產品單一、研發縮水和費用失控的深層問題,仍需觀察其后續執行情況。投資者應密切關注股東大會審議、證監會批文及港交所聆訊進展,同時警惕業績波動與資金風險。 (綜合 21 世紀經濟報道,華夏時報等報道)

財經自媒體聯盟更多自媒體作者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