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報交出“獨一無二”成績單后,南京銀行還有哪些想象空間?

半年報交出“獨一無二”成績單后,南京銀行還有哪些想象空間?
2025年09月04日 17:50 財經無忌

文 | 無銹缽

銀行業正在經歷一場宏觀層面的“冰與火之歌”。

A股上市銀行上半年成績單均已“交卷”,經歷了漫長的息差下行周期和內卷競爭后,頭部銀行的業績,終于出現了明顯的回暖趨勢——有26家銀行在上半年實現了營利雙增,占比超過六成。

越來越多銀行已經逐漸適應了和不確定性共存,并圍繞“保息差”的經營主線,探索出了高質量增長的新路徑。

作為衡量銀行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標,“凈息差穩則業績穩” 已成為行業內無需言說的共識。

而憑借高位穩定的息差表現與板塊業務的均衡增長,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南京銀行,無疑為行業走出了可供借鑒的樣板。

1、亮眼成績單背后,南京銀行如何化增長為常態?

總資產首破2.9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近12%;

存款規模1.64萬億元,貸款規模1.38萬億元,較上年末分別增長9.98%和10.41%;

營收與歸母凈利潤雙增8%……

單從營收數據來看,南京銀行的這張“期中答卷”,無疑是其“周期績優生”身份的最好背書。

畢竟,不論是放眼國有大行、股份行,還是頭部的城商行,“雙增8%”都是一個足夠稀缺,且含金量十足的數字。

作為參考,國信證券統計的數據顯示,2025上半年,上市銀行整體營業收入、歸母凈利潤同比分別只增長了1.0%、0.8%。

更有甚者,即便是“雙增8%”這樣的亮眼成績,也仍然沒有觸達南京銀行的“增長極限”。

從單季度來看,南京銀行的營收與歸母凈利潤,呈現出逐季環比提升的趨勢。

具體到二季度,南京銀行營收與歸母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10.81%和10.57%,如此充沛的發展勢能,在萬億規模的城商行中,可謂獨樹一幟。

正如中期業績發布會中所指出的那樣,南京銀行堅持“降本增效兩手抓”: 一邊優化負債結構配置,一邊推進托管、積存金、柜臺債等重大項目。

具體到業務層面,這份財報同樣也是南京銀行高質量發展的印證。

得益于各業務板塊的積極創新,和內部改革的牽引,上半年,南京銀行零售業務營收同比大增21.4%,創造利潤8.29億元,公司金融業務對公貸款突破萬億大關,較年初增加1190億。

在保持良好經營效益的同時,該行也在進一步夯實安全邊際。

報告期內,南京銀行不良貸款率0.84%,撥備覆蓋率311.65%,資產質量常年位居上市銀行前列。

換句話說,南京銀行的成績,不是建立在某一項業務的超常發揮之上,而是源于零售、公司金融、金融市場三駕馬車的齊頭并進,和較好的總體資產質量,因而受得起“高質量發展”的定語。

在行業整體仍處于周期波動的背景下,換帥后的南京銀行,從2023年的增速放緩,到2024年重回增長快車道,再到2025上半年的高質量增長,南京銀行不僅證明了自己“反轉困境”的能力,同樣也證明了將增長常態化、長期化的發展韌性。

市場投研機構已經表達了認可。

浙商證券發布的研報稱,得益于上半年打下的良好營收基礎,展望2025全年,“南京銀行營收、利潤增速有望繼續維持大個位數增長。”

2、五年規劃鑄就“高質量樣本”,為什么說南京銀行“沒有秘密”?

一直以來,關于什么樣的公司才是優質標的,市場一直眾說紛紜。

相比之下,“股神”巴菲特的判斷則顯得簡潔、明確:

“投資的本質,就是尋找那些業務清晰易懂、業績持續優異、有著高效組織管理能力的大公司。”

某種意義上,這一理念與當下的南京銀行,可謂不謀而合。

復盤南京銀行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并沒有什么“秘密絕招”,有的只是日復一日,堅持做正確的事。

一張“12345”的新五年戰略規劃的框架,向市場傳遞了南京銀行在經營層面的“大巧不工”:

“堅持一個愿景、構建兩大引擎、聚力三大板塊、聚焦四個發展、擦亮五張名片”

看似復雜的文字背后,關于該行發展的戰略改革,被精煉濃縮于三個維度:

首先是把業務做精,做特。

低息差環境的長期化趨勢,決定了銀行必須從根本上改變經營模式和業務邏輯——從金融管道轉向綜合服務商、從同質化競爭轉向差異化發展。

出于自身優勢、發展前景、市場需求、責任擔當等諸多維度的綜合考量,南京銀行將科創銀行、投資銀行、財富銀行、交易銀行和數字銀行,作為自己面向金融新時代的五張名片,并通過對這些名片的悉心打磨,為自身高質量發展提供長期動能。

結合半年報來看,南京銀行的上述特色化業務,已經成為了業績側的重要支撐。

以零售業務為例,得益于“財富銀行”這張名片,南京銀行得以充分調動金融資源配置,量身定制差異化產品,提升客戶體驗。

截止2025年上半年,南京銀行零售金融資產余額9448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179億元,增幅14%,財富及以上客戶規模較年初增長近14%。

這基礎上,業務從創新到落地背后,同樣也需要客觀載體。

其次是把組織做優,做活。

近兩年來,南京銀行一直以戰略為牽引,努力推動組織架構與經營模式、運營體系更加適應匹配,

從新設科創金融部、國際業務部,到將戰略客戶服務,移交投資銀行和戰略客戶部,再到調整和設立零售信貸和信用卡部、財富管理和私人銀行部……

一系列架構層面的優化背后,南京銀行一直致力于打造一支具備專業服務力、特色競爭力和快速反應力的團隊,從而實現對動態市場需求的精準服務。

最后是把經營做深、做實。

作為全國系統重要性銀行,與實體經濟的深度綁定,鑄就了南京銀行抵御周期風險的內在定力,也奠定了該行把經營做深、做實的客觀需求。

正如南京銀行董事長謝寧所強調的那樣:

“南京銀行將始終堅守‘金融為民’初心,全面深化改革,圍繞做好‘五篇大文章’,加快提升市場競爭力,朝著愿景奮力邁進。”

對于南京銀行來說,融合社會需求、頂層設計的“五篇大文章”,既是金融業務的“創新切入點”,也是引領銀行業破局同質化,邁入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從這個角度來說,“沒有秘密”的南京銀行,不僅是資本市場的“周期績優生”,同樣也是值得銀行業參考的“高質量樣本”。

3、打響戰略升維戰,南京銀行的未來為何值得期待?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動蕩時代最大的危險不是動蕩本身,而是仍然用過去的邏輯做事”。

作為典型的順周期行業,銀行盈利能力本身與宏觀經濟高度關聯。

想要穿越周期,就必須學會在不確定性中找到確定性,銀行股自身也經歷了一場靜水流深般的結構性變化。

市場衡量一家“好銀行”的因素已發生改變,如業內人士所提到的:

“股息率不再是唯一定價因素,業績增速、治理優勢、區域經濟、長期邏輯等成為重要定價因子。”

換言之,如何穿越當下的低利率周期,更考驗各家銀行的內功,能否以高維的戰略規劃和布局實現更前置領先的身位,不只是跑贏當下,而是贏在未來。

從戰略前瞻到區域深耕,南京銀行,正是“贏在未來”的典型。

早在此前,該行聚焦戰略層面的“升維之戰”,就已經公開打響。

自謝寧出任董事長后,南京銀行的戰略愿景定位為“打造國內一流的區域綜合金融服務商”——南京銀行要從爭做中小銀行“優等生”轉向成為國內銀行里“區域頂尖”。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清晰堅定的戰略指引下,從制定新一輪五年展戰略規劃,到明確“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聚焦高質量發展”的經營計劃,南京銀行順應時代,回歸發展第一性原理,在起點就制定了詳細可落地的路線圖。

另一方面,南京銀行也在不斷扎根區域,在以金融活水潤澤長三角的同時,借勢區域勢能實現發展共贏。

從領先的經濟總量、文體消費熱再到對外持續開放、構建全球產業科技創新中心,“蘇大強”持續做大經濟總量、開拓經濟增量的背后,金融活水無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作為扎根南京、輻射江蘇的金融主力軍,南京銀行也在服務江蘇的過程中,收獲發展的長期機遇:

助力科技創新關鍵一躍,南京銀行分別與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江蘇)四個分中心,開展戰略合作,創新推出科技成果轉化貸,通過銀行信貸、投貸聯動、科創票據等多元金融產品組合,滿足了科技成果全生命周期的金融需求;

精準支持消費升級,南京銀行在今年上半年全面推出金融助推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涵蓋八大方面二十條惠民新舉措,為提振消費添動能;

助力經濟高水平對外開放,南京銀行升級“出口快貸2.0”覆蓋全類型出口客戶,落地“跨境鑫E寶”首單服務跨境電商,推動“蘇貿融”“蘇貿貸”服務外貿中小微企業1257家;與摩洛哥非洲銀行、中國銀行簽署跨境合作協議,助力企業出海。

當前階段,南京銀行的前景,已經得到了包括合作伙伴、主要股東和資本市場的共同看好。

今年上半年,南京銀行重要股東就已增持近60億元,增持金額領跑A股上市公司。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近期“南銀轉債”以近100%的轉股率成功實現轉股,規模達199.96億元,創下城商行可轉債轉股紀錄。本次債轉股的圓滿完成,顯著提升了南京銀行的資本實力,為其未來高質量發展開辟了廣闊空間。

今年7月,英國《銀行家》雜志發布“2025年全球銀行1000強”榜單。南京銀行再次入選全球百強,并較去年提升5個名次。

顯然,憑借穩健的經營業績、耐心的經營布局、深耕區域的發展前景,南京銀行的未來,值得更多關注與掌聲。

財經自媒體聯盟更多自媒體作者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