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虧11.7億!光伏巨頭大全能源,減產“過冬”

再虧11.7億!光伏巨頭大全能源,減產“過冬”
2025年09月17日 09:18 侃見財經

面對行業寒冬,每個光伏巨頭都有自己的“解”法。

而作為“三好學生”的大全能源,毫不意外地選擇了最穩的解法——大幅減少產能,以求穩價過冬。

在半年報中,大全能源提到上半年公司已主動推行減產策略,報告期內多晶硅產量為50,821噸,同比下降約60%。

從效果來看,大全能源減產并未取得最佳的效果。

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大全能源實現營收14.7億元,同比下滑67.93%;實現凈利潤-11.74億元,同比下滑71.1%。在大幅減產背景下,上半年大全能源營收下滑自然是在所難免,但凈利潤虧損也在持續擴大,這側面表明減產對于經營狀況的提升十分有限。

實際上,雖然大全能源已經在主動減產,但行業供過于求的問題并非通過減產就能簡單解決。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頭部光伏企業已主動減產,多晶硅、工業硅、硅片開工率分別降至41.9%、38.6%、44.3%的歷史新低,前五家企業最低開工負荷更是只有24.1%。但是,減產后相關產品價格卻并沒有明顯回升,1-4月復投料微漲后持穩4.06萬-4.17萬元/噸,4月下旬至6月底跌至3.44萬元/噸,半年均價3.68萬元/噸,同比下跌28.8%。

從目前來看,通過減產降低庫存再推動價格回升需要漫長的時間,而選擇通過減產對抗行業寒冬的大全能源,還需要繼續“熬”。

減產的考量

作為國內硅料領域“四大巨頭”之一,大全能源選擇減產,更多是出于對整個光伏行業的考量。

資料顯示,大全能源是國內多晶硅行業的主要參與者之一,生產基地位于內蒙和新疆,產能規模達30.5萬噸/年。今年上半年,大全能源的多晶硅產量在行業占比8.52%,穩居第一梯隊。大全能源大幅減少產能后,確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行業供給過剩的壓力,避免同質化惡性競爭的加劇。

不過,大幅減少產能雖然可以緩解整個光伏行業的壓力,但同時卻給大全能源自身帶來了沉重負擔。和新能源汽車行業類似,光伏行業也是一個講究規模化的行業,尤其是身處光伏行業上游的多晶硅領域,具有顯著的規模經濟特性,維持高產能利用率是攤薄固定成本、降低單位成本的關鍵之一。

上文提到,大全能源產能規模超過30萬噸/年,但上半年產量僅5.08萬噸,產能利用率僅約三分之一,規模優勢無法發揮,盈利能力急劇惡化。

從財報來看,上半年大全能源的主營產品為“高純多晶硅”,營收占比達到了97.75%,但“高純多晶硅”的毛利率為-36.41%,和去年同期2.2%的毛利率相比明顯下滑,這其實就是減產后無法發揮規模效應,導致盈利能力急劇惡化的結果。從整體利潤率來看,上半年大全能源的毛利率和凈利率分別為-34.05%和-78%。

除了無法發揮規模效應以外,減產還會推高產品單位成本。在推行減產策略之后,公司的產能利用率大幅下降,但停工產線相關的人工、折舊等固定成本仍需分攤,這就會致使產品的單位成本不降反升。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大全能源多晶硅單位成本高達55.07元/公斤,同比提高19.80%,這與單位銷售價格31.20元/公斤形成倒掛,每賣一公斤多晶硅就虧損約24元。另外,上半年大全能源的資產減值損失-6.75億元,其中的存貨跌價損失及合同履約成本6.75億元。

整體而言,由于光伏行業規模化的屬性,大幅降低產能對大全能源而言當下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

或許是出于業績考慮,大全能源暗示了重新擴產的可能。在財報中,其預計第三季度多晶硅產量27,000噸-30,000噸,2025年全年產量為110,000噸-130,000噸。即便以27,000噸的最低產量來計算,這一數值也將較第二季度增加近1000噸,較第一季度增加3000噸。不過,面對低迷的市場環境,尤其是上半年剛剛度過了光伏“搶裝潮”的情況下,大全能源擴產可能導致多晶硅價格進一步下滑。總的來說,目前大全能源已經陷入了重新擴張和收縮產能的“兩難”境地。

底氣十足

雖然減產效果不及預期,但大全能源還是整個光伏行業中最有底氣的一家。

從資產負債率來看,截至今年上半年大全能源的負債總額只有34.13億元,資產負債率更是只有8.04%,這樣的資產負債率已經是行業最低水平。

在硅料領域,主要分為棒狀硅和顆粒硅兩大技術路線。

資料顯示,棒狀硅和顆粒硅在生產工藝上有很大區別,多晶硅生產技術主要有三氯氫硅法和硅烷流化床法,產品形態分別為棒狀硅和顆粒硅。其中,改良西門子法生產出的棒狀硅需要破碎成塊狀才能供下游使用;顆粒硅形狀為球狀,無需破碎即可直接使用,避免了硅料的損耗。雖然顆粒硅在利用率上占據優勢,但棒狀硅由于工藝成熟,已經成為市場的主流,而大全能源的高純多晶硅產品正是走棒狀硅路線。

過去,由于顆粒硅的生產技術尚未成熟,顆粒硅難以跟棒狀硅相競爭,但隨著顆粒硅工藝的持續精進,情況開始發生變化,顆粒硅開始逐漸被接受了。

據光伏行業協會發布的《中國光伏產業發展路線圖(2023—2024年)》顯示,隨著2023年硅烷法顆粒硅產能和產量的增加,顆粒硅市場占比有所上漲,達到17.3%,棒狀硅占82.7%。現在的顆粒硅跟BC電池技術有幾分相似,都到了臨門一腳的時候。

對于向來以穩為主的大全能源來說,路線的選擇其實是未來的潛在風險點。

另外,從歷年的財報來看,大全能源在研發上的投入一直比較低。例如在今年上半年,大全能源的研發投入僅為945.5萬元,而在2024年研發費用也僅3278萬。作為一家營收數十億的光伏巨頭來說,剛剛超過3000萬的研發費用基本聊勝于無;其次,顆粒硅技術壁壘并不低,尤其是需要產線投入,大全能源想要轉型難度也很大。

除了技術路線面臨的困境以外,在目前光伏巨頭普遍走“一體化路線”的背景下,專注于做多晶硅的大全能源抗風險能力較弱,議價能力也不強。

當然,大全能源也曾有過向“一體化路線”轉型的規劃。據媒體報道,大全能源高層曾計劃向上游原材料工業硅縱向延伸,往半導體硅料、有機硅進行橫向延伸,打造護城河。不過,面對目前的行業寒冬,大全能源已經在主動降低產能了,“一體化路線”轉型則可能會延后。

整體而言,無論是從短期還是長期來看,大全能源雖然壓力大,但是底氣也相對較足。從未來來看,目前光伏行業的周期底部已經探明,未來隨著市場的整體轉暖,大全能源有可能會再上一個臺階。

財經自媒體聯盟更多自媒體作者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