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在研新藥數量占全球數量比例超過20%,躍居全球新藥研發的第二位。在A股市場上,今年上半年150家創新藥公司豪擲342億元“競速”研發,同比增長約3.86%。業績表現同樣不俗,超七成創新藥企實現盈利,不少公司出海業務表現亮眼。
來源:攝圖網
我國躍居全球新藥研發第二位
9月11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四五”時期衛生健康工作發展成就。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郭燕紅介紹,“十四五”期間,廣大衛生健康工作者在推動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方面勇攀高峰。衛生健康科技整體實力持續提升,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和標志性成果。
一是在新藥和疫苗研發方面,我國在研新藥數量占全球數量比例超過20%,躍居全球新藥研發的第二位,舒格利單抗、恩沙替尼、谷美替尼等多款國產創新藥陸續獲批上市,填補了相應領域國產創新藥的空白。我國自主研發的抗腫瘤藥品澤布替尼已在多個國家獲批上市。在疫苗方面,國產HPV疫苗在臨床上已經廣泛使用,快速提升了我國HPV疫苗的可及性和可負擔性。
二是在醫療器械和設備創新方面,我國自主研發的光子計數CT,比傳統CT空間分辨率提高2-3倍,掃描速度更快,輻射劑量大大降低,效率和效果更佳。國產骨科手術機器人、腔鏡軟組織手術機器人都已研制成功,大大提高了手術精準度,為患者減輕了創傷痛苦。體外膜肺氧合機(ECMO)、人工心臟、質子重離子放射治療設備等產品均實現自主化研發并投入臨床應用,讓更多患者“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國產高端醫療裝備。
三是在產出高水平疾病防治中國方案方面,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支持開展的結直腸癌免疫治療新療法研究,使得難治性、免疫耐藥型轉移性結直腸癌的治療有效率從原來的13%提升到44%,患者無進展生存期延長61%,取得了國際上該領域的最佳療效。系統性紅斑狼瘡重要臟器損害診療體系研究,實現了疾病演進及臟器損害的精準預測和量化評估,創建了個體化診治的“中國范式”,提升到國際領先水平。
國家中醫藥局局長余艷紅介紹,中藥作為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新藥研發活力不斷激發。有關部門發布《古代經典名方目錄》方劑324首,2021年以來已有57個中藥新藥獲批上市,包括27個古代經典名方中藥復方制劑,中藥新藥研發進程明顯加快。
事實上,在服務國內的同時,中國創新藥也在不斷走出去。
根據中郵證券研報,2025年上半年,中國創新藥License-out(許可授權)總金額已接近660億美元,趕超2024全年BD(商務拓展)交易總額。
國家醫保局醫藥價格和招標采購司司長王小寧表示,國家醫保局創新建立了跨境購藥便捷服務通道,接下來還將支持更多有條件的地區發揮區位優勢,搭建創新藥交易平臺。
半年豪擲超340億元,創新藥概念股“競速”研發
根據Choice金融終端數據,A股創新藥概念股共計150家上市公司,從研發費用來看,上述公司今年上半年研發費用共計342.39億元,同比增長約3.86%。其中,73家公司研發費用實現同比增長,60家公司研發費用超億元,更有6家公司研發費用超10億元。
從研發費用變動幅度來看,三元基因(837344.BJ)、東北制藥(000597.SZ)、百利天恒(688506.SH)研發費用同比增幅排名前三,均超90%,分別為103.31%、99.53%、90.74%,研發費用分別為1293.58萬元、7179.75萬元、10.39億元。
從研發費用金額來看,百濟神州-U(688235.SH)、恒瑞醫藥(600276.SH)、復星醫藥(600196.SH)研發費用排名前三,分別為72.78億元、32.28億元、17.17億元。其中,百濟神州、恒瑞醫藥研發費用實現同比增長,漲幅分別為9.80%、6.26%。
研發成果方面,研發費用排名前三的創新藥企皆表現不俗,多款新藥或適應癥獲批上市。
其中,百濟神州在半年報中表示,公司目前擁有40多款處于臨床開發和商業化階段的產品,已有三款自研抗腫瘤產品獲批上市。其中,公司自主研發的BTK抑制劑百悅澤?是全球獲批適應癥最廣泛的BTK抑制劑,目前已在全球75個市場獲批;百澤安?目前已在全球47個市場獲批。
另外,今年上半年,公司的雙特異性HER2抑制劑百赫安?(注射用澤尼達妥單抗)獲得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附條件批準,用于治療既往接受過全身治療的HER2高表達(IHC3+)的不可切除局部晚期或轉移性膽道癌(BTC)患者等。
恒瑞醫藥在半年報中披露,已在中國獲批上市23款新分子實體藥物(1類創新藥)、4款其他創新藥(2類新藥),其中今年上半年上市6款1類新藥,包括瑞康曲妥珠單抗、法米替尼、磷羅拉匹坦帕洛諾司瓊等。截至今年6月底,公司已在美國、歐洲、澳大利亞、日本及韓國等國家和地區啟動超過20項海外臨床試驗,產品在40多個國家實現商業化。
今年上半年,復星醫藥自主研發的復邁寧(蘆沃美替尼片)、復妥寧(枸櫞酸伏維西利膠囊)、四價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及許可引進的萬緹樂?(鹽酸替那帕諾片)于中國境內獲批上市。
同時,公司積極推動國產新藥“走出去”,其自主研發的漢曲優(曲妥珠單抗生物類似藥)是首個中國、美國、歐洲三地獲批的國產生物類似藥;自主研發的斯魯利單抗注射液(抗PD-1單抗)用于治療廣泛期小細胞肺癌(ES-SCLC)的上市許可申請(MAA)獲得歐盟委員會(EC)的批準,成為首個歐盟批準用于廣泛期小細胞肺癌(ES-SCLC)治療的抗PD-1單抗。
超七成創新藥企中報盈利,出海成效顯著
在150家創新藥概念股中,共有111家公司今年上半年歸母凈利潤實現盈利,占比為74%,63家公司歸母凈利潤超億元。在111家盈利企業中,有59家公司的歸母凈利潤實現同比增長,最高增幅超1500%。
從歸母凈利潤變動幅度來看,翰宇藥業(300199.SZ)、科興制藥(688136.SH)、成都先導(688222.SH)歸母凈利潤同比增幅排名前三,分別為1504.30%、576.45%、390.72%,其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45億元、8034.45萬元、5004.20萬元。
從歸母凈利潤金額來看,9家公司盈利突破10億元,上海醫藥(601607.SH)、恒瑞醫藥、華潤三九(000999.SZ)歸母凈利潤排名前三,分別為44.59億元、44.50億元、18.15億元。其中,上海醫藥、恒瑞醫藥歸母凈利潤實現同比增長,增幅分別為51.56%、29.67%。
與復星醫藥類似,上述多家公司出海業務成效顯著。
其中,創新藥對外許可作為恒瑞醫藥的常態化業務,其收入已成為公司營業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2025年上半年,公司收到Merck Sharp & Dohme的2億美元以及IDEAYA的7500萬美元對外許可首付款,并確認為收入,進一步推動經營業績指標增長。
科興制藥上半年實現外銷收入1.88億元,同比增長108.94%。據悉,隨著白蛋白紫杉醇在歐洲市場放量增長,公司海外收入同比大幅增長。公司上半年有約60個國家的注冊申請獲得受理,取得十余個國家/地區的注冊批準,白蛋白紫杉醇、英夫利西、貝伐珠已在印尼、秘魯、孟加拉等新興市場國家注冊獲批。
此外,公司海外商業化平臺已實現了40多個國家,人口過億、GDP排名前三十的新興市場國家全部覆蓋,公司產品人促紅素注射液在巴西、菲律賓、埃及、秘魯等國家已成為當地EPO領先品牌產品。
成都先導今年上半年來自FBDD/SBDD板塊的收入為6523.89 萬元,同比增長4.15%,主要系公司英國子公司Vernalis在本期確認里程碑收入,進一步鞏固FBDD/SBDD平臺的穩步發展。截至今年6月底,公司有300余項境內外發明專利正在申請中。
翰宇藥業2025年上半年海外業務實現營業收入4.25億元,同比增長272.76%。截至上半年底,公司國際業務覆蓋范圍已延伸至北美、南美、歐洲、亞洲、中東等90余個國家和地區。依托原料藥與制劑出口的規模化效應,公司國際業務強勢崛起,成為公司業績增長的核心引擎。

4001102288 歡迎批評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