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博士說心理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做:分離焦慮。
什么是分離焦慮?今天,和你一起聊聊這個話題。
01 分離焦慮的一些表現
分離焦慮,是當嬰幼兒熟悉的看護者離開時,嬰幼兒所表現出的緊張情緒。
焦慮通常開始于嬰兒七八個月大時,大約在第14月時達到頂峰,然后逐漸下降。
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將嬰幼兒的分離焦慮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反抗階段。
反抗是因為幼兒心里尚存一線希望,認為反抗可以使分離不發生,所以他們又哭又鬧,甚至拳打腳踢,摔東西,這么做的目的,就是為了阻止親人離開,讓親人一直陪伴在自己的身邊。
第二個,失望階段。
失望通常發生在親人強行離開后的初始階段,主要表現為傷心、斷斷續續地哭泣、不理睬人、動作遲鈍等。還一次次跑到門口張望,對平時玩的玩具也沒興趣了。
第三個,超脫階段。
所謂超脫,是嬰幼兒不得不接受分離,經過傷心后逐漸平復,接受外人照料,開始玩玩具等正常活動。好似一切恢復如初。
除了嬰幼兒會有分離焦慮外,一部分成年人也有分離焦慮。經過心理學家們研究發現,分離焦慮可以作為一種單獨存在的疾病持續到患者成年,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成年后才會首次出現。
目前的數據甚至表明,在成年人被診斷出分離焦慮的案例中,約有40%是在18歲之后首次出現的。然而,成年人的分離焦慮通常不再與父母有關,而是與他們當下人生階段中最重要的人有關,尤其是伴侶、孩子或兄弟姐妹。
02 3個方法,直面分離焦慮
那么,該如何面對分離焦慮?尤其是作為父母,孩子表現出分離焦慮時,我們該怎么做?
1.父母克服分離焦慮是必修課
孩子的分離焦慮,有時其實也反映了父母自身的分離焦慮。
表面上看,是孩子舍不得離開父母,但背后也可能是父母在心理上需要孩子陪伴、依賴孩子的情感支持。
當父母對孩子產生這類依賴時,他們自己往往先有了分離焦慮。
而孩子能夠敏銳地察覺到父母的這種情緒,他們可能會通過不愿意上學、拒絕參與校園活動、避免和同學相處等方式,表現出分離焦慮。
這么做,一方面回應父母的情感需要,另一方面也在無意識中用這樣的行為緩解父母的不安。
可以說,很多時候孩子的分離焦慮,實際上是對父母分離焦慮的一種投射。
因此,要想幫助孩子順利度過分離焦慮、適應學校生活,父母首先要面對和處理好自己的分離焦慮。
獨立是孩子的必修課,而處理好分離焦慮,卻是父母的必修課。
2.不可采用疏離的方式。
一些父母在孩子有分離焦慮的時候,采取的大多是疏離的方式。
比如孩子哭泣的時候,采用費伯法。簡單說來,費伯法就是讓孩子哭出來。
比如把孩子們放在床上,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自己走開。如果他們哭,等五分鐘、十五分鐘或二十分鐘,然后返回去,簡短地安慰一下。
然后,你重新走開,寶寶重新啼哭。此時家長再度離開,過一陣子再返回,再離開。通過一直重復這種方式,直到寶寶停止哭泣。
但用疏離的方式鍛煉孩子習慣分離,是飲鴆止渴,只會讓孩子更加焦慮或者變得孤僻冷漠。童年時期產生太多的分離焦慮,會另一個人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讓他難以相信任何人。
相反,你要讓孩子對你充滿信任,讓孩子有安全感,讓他理解:“我會一直陪在你身邊,你可以一次一次向我確認。”
3.階梯分離法。
也有一些家長總結出了比較有用的方法,就是階梯分離法。
什么是階梯分離法?就是像臺階一樣,讓孩子逐步地適應,并且循序漸進地度過分離焦慮期,到最后讓孩子可以笑著和父母說再見。
階梯分離法的重點,就是將孩子與父母分離的過程進行拆解,形成一個個難度遞增的小任務,就像臺階一樣,讓孩子逐一去完成。
那么具體怎么做呢?為了方便理解,給你舉一個例子:
1.你陪孩子進入幼兒園教室,共同參與活動10分鐘;
2.你坐在教室角落看書,孩子獨立參與集體游戲15分鐘;
3.你在教室外走廊等候,孩子與老師在教室內活動20分鐘;
4.你在幼兒園休息區等待,孩子參與半日課程活動;
5.你將孩子送至教室后告知“我去超市買東西,1小時后回來”;
6.你送孩子到幼兒園后正常告別,離開3小時;
7.孩子完整參與幼兒園日托活動,從早到晚適應集體生活。
這7個點,有一個什么特性?就是時間像臺階一樣,拉長了。而且,隨著分離的次數越來越多,孩子不安的感覺會慢慢變淡,他知道爸爸媽媽就算消失一會兒,也還是會回來的,焦慮是可控的。
但有一點需要注意,就是你要讓他明確知道,你去干什么,什么時候回來,這樣他才會有安全感,你們之間也能建立信任。
而孩子一旦完成這樣的目標,就要給予贊美和即時的鼓勵。
人的行為是由其結果塑造的。如果一個行為發生后,帶來了積極、令人愉悅的后果,那么這個行為未來再次出現的概率就會增加,這就是所謂的正強化。
最后總結一下,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做分離焦慮。如何應對分離焦慮?第一個,作為父母首先要克服分離焦慮;第二個,不要用疏離的方式應對孩子的分離焦慮;第三個,通過階梯分離法,可以讓孩子逐步適應和接受分離。
作者:楊怡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楊博士說心理”

4001102288 歡迎批評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