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半導體企業揚杰科技宣布收購貝特電子,交易金額約為22億元。
這筆并購的雙方頗具代表性:一邊是江蘇揚州走出的“鐵娘子”梁勤掌舵的上市公司;另一邊,貝特電子背后集結了深圳高新投、達晨財智、同創偉業等一眾投資方,曾沖刺IPO未果。
如今并購落地,有人順利落袋為安,有人借力拓展版圖。
如此一幕,也是眼下A股并購熱鬧的寫照。
一筆并購
數十位投資方退出了
公告顯示,揚杰科技以22.18億元現金收購貝特電子100%股權。交易完成后,貝特電子將成為揚杰科技的全資子公司。
早在今年3月,揚杰科技就披露過一次重組預案,稱擬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購買貝特電子100%股份,并發行股份募集配套資金。但在7月初該交易宣告終止。如今,揚杰科技轉而以全現金方式收購。
先來看賣方。貝特電子于2003年在廣東東莞成立,主要從事電力電子保護元件,產品應用于汽車電子、光伏、儲能等領域,客戶包括美的、格力、比亞迪等企業。
得益于新能源、智能家電等行業爆發,為貝特電子帶來良好的業績表現:2024年度及2025年1至3月,貝特電子的營業收入分別為8.37億元、2.18億元,凈利潤分別為1.48億元、4113.37萬元。而此次交易也對其設定了業績承諾:貝特電子業績承諾方承諾2025年—2027年期間凈利潤合計不低于5.55億元。
對于此次并購,揚杰科技表示,貝特電子的產品與公司的過壓保護產品同屬于電力電子保護元器件大類,和公司目前的功率器件產品既有功能交叉,又能夠共同為用電場景和設備提供電流電壓處理服務,具有很好的終端應用場景協同效應,是公司未來戰略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回望過去,貝特電子資本市場之路可謂一波三折:公司于2016年掛牌新三板,兩年后退市。2023年,公司向A股發起沖擊,申報深交所創業板IPO,但最終未能闖關成功。
彼時披露的招股書顯示,其股東陣容堪稱豪華:深圳高新投、中國風投、同創偉業、達晨財智、架橋資本等知名機構悉數在列。截至目前,公司共擁有67個股東方。
直到此次交易,一眾投資方終于得以退出,順利落袋為安。據所披露信息測算,2022年6月最后一輪的增資股東整體收益率約為48%,年化收益率約為16%,回報可觀。
揚州女首富掌舵
市值360億
揚杰科技背后是一位鐵娘子。
1971年,梁勤出生于江蘇揚州,早年從當地一所中專畢業后進入揚州市大酒店工會工作,期間考取了揚州大學電氣技術專業,獲得大專學歷。
22歲那年,不甘平淡的梁勤抓住機會,進入一家臺資電子公司擔任銷售經理,一干就是七年。也是在那里,她正式接觸半導體行業。直到2000年,梁勤決心創業,帶著10個小伙伴,懷著“做揚州最杰出的企業”的愿景,揚杰科技正式成立。
彼時,公司主要做半導體行業品牌代理,第二年銷售額就達到1000萬元。然而,梁勤清醒地認識到:就這樣止步不前,遲早會被市場淘汰。隨后她做了個大膽決定,正式向制造轉型,發力封裝廠,并逐漸成長為一家芯片、二極管、整流橋等半導體分立器件領域的專業制造公司。
轉折出現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大部分企業開始觀望、收縮。梁勤看到了機會,引進技術團隊,投資建設4寸晶圓生產線,扛著風險擴張。
事實證明,梁勤“賭”對了。生產線投后不僅供不應求,也順利讓公司擁有了晶圓、封裝、營銷一整條線的設計制造能力,能夠通吃產業鏈的利潤。
此時,揚杰科技開始進入投資人視野。
2009年前后,毅達資本向揚杰科技投資500萬用于生產線擴大和改造,引進GPP(玻璃鈍化類器件)芯片技術團隊。2011年,毅達資本繼續領投,連同其他投資人共投資揚杰科技7000萬元。
“我們第一次接觸到揚杰科技團隊時,國外品牌幾乎壟斷了國內市場。揚杰科技作為一家年銷售額不足億元的小型生產企業,功率器件良品率居然遠超進口品牌?!币氵_資本董事長應文祿對其印象頗深。
隨后到了2014年,梁勤帶領揚杰科技登陸深交所創業板,成為揚州“創業板第一股”,如今市值約360億元。
這并非她并購路上的第一次出手。早在2015年,揚杰科技就收購了南京五十五所控股企業國宇電子14.95%股權;同年,并購美國MCC等三家半導體銷售公司;到了2017年,又入手單晶硅企業成都青洋60%股權。
歷經20余年,揚杰科技已經從一個小小的貿易公司,成為國內少數集半導體分立器件芯片設計制造、器件封裝測試、終端銷售與服務等產業鏈垂直一體化(IDM)的廠商。如今,揚杰科技成功進入小米供應鏈體系,為小米Su7Ultra提供了被稱為電控系統的“心臟”的IGBT功率模塊。
天道酬勤。最新《2025年胡潤全球富豪榜》中,梁勤以100億元的身價位列第2575名,她也是2025年胡潤全球富豪榜里揚州地區唯一一位上榜者。此前,梁勤曾幾度蟬聯揚州首富。
接受被并購的命運
今年等不到IPO的公司不再死磕,紛紛轉身走向并購,這樣的情節并非個例——
四次沖擊上市失敗,喜馬拉雅被騰訊音樂以約200億收入囊中;兩度沖擊IPO失敗,虎撲作價5億牽手迅雷;兩度折戟IPO后,立功科技作價7.09億并入商絡電子……
“這是一場多贏。”
此前一位投行人士分析,在上市公司眼中,擬IPO企業是經過篩選的優質資產,普遍具有管理較規范、業績規模較大、成長性較好的特點,并購后對于提高質量有著立竿見影的效果。正因如此,它們比起其他標的有著更多談價籌碼。
不由感慨,并購隊伍熙熙攘攘。
去年來,新“國九條”“并購六條”以及地方性并購相關政策措施層出不窮,激起并購市場的一池春水。Wind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有1502家上市公司新披露2000單并購重組相關事項公告,累計金額超1.4萬億元。其中,93單構成重大重組事項,較去年同期增超165%。
此起彼伏的并購交易,絕非簡單的買與賣。估值分歧、利益博弈、對賭壓力……如何平衡各方訴求,成為交易能否達成的關鍵。
正如前海方舟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前海母基金首席執行事務合伙人靳海濤在提及當下并購市場時說:“估值要靈活性處理,不能簡單地按市盈率的標準去做,如果按市盈率的標準就會造成很多不公平,造成很多實際上可以發生的并購案子沒法做?!?/p>
“并購是復蘇創投業的一把利劍”,就像多位創投大佬確信的那樣——化腐朽為神奇,做大做強,并購市場正越來越火。

4001102288 歡迎批評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