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新指南“三箭齊發”之后

ESG新指南“三箭齊發”之后
2025年09月20日 13:24 經濟觀察報

記者 王雅潔

中國資本市場的ESG(即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生態正在悄然改變,上市公司、投資者、評級機構與監管層在博弈與磨合中尋找平衡,一場從“被動合規”到“主動治理”的變革正在發生。?

2025年9月5日,中國證監會指導滬深北交易所發布了第二批《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編制指南》(下稱《指南》),新增了“污染物排放”“能源利用”和“水資源利用”三個環境議題披露指南。?

這是自2025年1月發布首批相關指南后的又一次完善,標志著我國ESG信披制度進一步細化落地。?

《指南》發布后,經濟觀察報采訪發現,上市公司、投資者、評級機構與監管層,紛紛開始了各自的應對與博弈。?

從困惑到應對?

浙江偉明環保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會秘書程鵬的辦公桌上,擺著剛發布不久的三份ESG應用指南。?

作為一家環保企業高管,他比大多數同行更早意識到可持續發展信息披露的重要性。但面對細化的技術要求,他依然感到了壓力。?

程鵬表示,最初接觸到《指引》(滬深北三大交易所發布的《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引》)和《指南》時,確實經歷了一段適應期。但這些規范性文件最終幫助其統一了ESG報告編制的標準,促進了上市公司對ESG報告的認識和理解。?

在程鵬看來,這些規則正在改變企業的思維模式,它們推動企業據此制定長期發展戰略。這不僅僅是合規要求,更是促進上市公司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契機。?

然而,并非所有企業都能淡然應對。?

一家創業板上市公司的財務總監回憶,那天下午收到交易所發來的《指南》郵件時,他正忙著處理季度報告。點開附件看到三大本《指南》,每本都有幾十頁的技術要求,他當時就愣住了。?

他立即召集相關部門負責人開會。會議室里鴉雀無聲,大家都在消化這個信息。環保部門的同事最先發言,說這些要求涉及的數據他們大部分都沒有系統收集過;能源管理部門的同事則表示,現有的能耗統計口徑與《指南》要求存在差異。?

最讓這名財務總監頭疼的是人力資源問題。?

他們需要專門的團隊來處理ESG信息披露,但既懂環保又懂財務還熟悉信息披露規則的人才實在太難找了。獵頭推薦的人選,要價非常高。這對他所在的企業來說,是不小的負擔。?

最終,這家創業板公司嘗試成立ESG專項工作組,成員來自各個業務部門,由董事長親自掛帥,財務總監、董事會秘書擔任副組長。?

該財務總監說:“最初幾次會議簡直就是‘雞同鴨講’。財務部門關注數據準確性和披露風險,環保部門強調技術實現的難度,品牌部門則更看重ESG評級對企業形象的影響。”?

為了打破僵局,他們決定聘請第三方咨詢機構進行培訓。?

咨詢顧問來的第一天,就問了一個讓該財務總監感到意外的問題:“你們是把ESG看作合規成本,還是發展機遇?”?

這個問題開始扭轉討論方向。?

經過多次研討,工作組逐漸達成共識:ESG信息披露不是負擔,而是提升管理水平的契機。污染物排放、能源利用和水資源利用這些議題,表面上是環境問題,實際上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生產成本、運營效率和未來競爭力。?

數據挑戰?

另一個挑戰來自數據收集。?

上述財務總監發現,雖然公司各個部門都有相關數據,但分散在不同系統中,統計口徑不一致,數據質量參差不齊。?

以水資源利用為例,公司的生產部門統計的是取水量,環保部門關注的是廢水排放量,財務部門則只有水費支出數據。?

創業板公司的ESG專項工作組協調人表示,《指南》要求的是全面的水資源利用效率評估,需要建立統一的數據采集和核算體系。?

他們決定從建立數據治理體系入手,聘請了專業機構幫助搭建ESG數據管理平臺。?

在上述ESG專項工作組協調人看來,這個過程很痛苦,需要改變各部門的工作習慣,增加數據錄入工作量。但當他們能夠自動生成各類環境績效報表時,大家都意識到這個投入非常值得。?

不同行業、不同規模的上市公司面臨的數據挑戰也不同。?

一家大型國有銀行ESG辦公室負責人對經濟觀察報說:“我們早在2019年就開始發布社會責任報告,有一定的數據基礎。但《指南》對環境數據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別是投融資業務的碳排放計算,需要建立全新的方法論。”?

為此,這家銀行打算投入數千萬元開發碳核算系統。最大的難點不是技術,而是業務部門的理解和支持。他們需要讓信貸客戶經理明白,為什么要把碳效率作為授信評估的指標之一。?

相比之下,制造業企業面臨的挑戰更加直接。?

一家機電設備制造商可持續發展部門的負責人雷吉鵬表示,《指南》要求的污染物排放數據,促使企業安裝新的監測設備;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則需要改造生產線。這一系列調整,都需要實打實地投入。?

但雷吉鵬也看到了積極的一面:通過系統梳理能源使用情況,他們發現了多個節能改造機會,預計兩年內就能收回改造成本。?

這讓他意識到,ESG投入不僅能帶來社會效益,也能產生經濟效益。?

人才爭奪戰?

《指南》的落地,進一步讓相關專業人才成為市場上的稀缺資源。?

一名就職于某頭部獵頭公司的人士說:“過去半年,ESG相關職位的招聘需求增長了300%以上。特別是既有行業經驗又懂ESG的復合型人才,年薪普遍在80萬元到150萬元之間,但仍然一才難求。”?

在雷吉鵬看來,這種情況導致了一些有趣的人才流動現象出現。比如某環保組織的前項目負責人被一家上市公司高薪聘為ESG總監;再比如某認證機構的審核員被制造企業挖去負責可持續發展工作;甚至出現了金融機構之間互相“挖墻腳”的情況。?

他表示,其所在的機電設備制造行業,現在更傾向于自己培養人才。比如從公司內部選拔有潛力的員工,提供系統的ESG培訓,再結合輪崗實踐。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既了解企業情況,又掌握專業知識。?

不只是人才,《指南》中對信息披露要求的提升,還帶動著相關咨詢服務市場的繁榮。?

一名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ESG咨詢合伙人告訴經濟觀察報:“2025年以來,ESG咨詢相關業務量同比增長了200%以上。我們不得不緊急從海外辦公室調派專家,同時加快本地人才的培養。”?

這些咨詢機構提供的服務包括:ESG差距分析、數據收集系統搭建、披露文件編制、評級提升策略等。?

該合伙人表示,客戶的需求非常多元化,有的只需要基礎合規服務,有的則希望其幫助企業打造行業領先的ESG實踐模式。?

困惑仍在:標準統一與本土適應的博弈?

盡管各大企業的ESG實踐陸續取得了進展,但上市公司的困惑仍在,標準統一與本土適應之間的平衡,依舊在博弈當中。?

一家同時在港股和A股上市的企業投資者關系總監認為,目前,最大的困惑之一,來自國內外標準的差異。既要符合國內的披露要求,又要滿足國際投資者的期望,這兩者之間并不完全一致。?

另一重困惑是披露邊界的問題。?

這位投資者關系總監認為,《指南》要求披露范圍三的碳排放(即價值鏈上下游的間接排放),但這個范圍應該劃到哪一層級?如果無限追溯,數據收集工作量將呈幾何級數增長。?

不同行業的特點也帶來了適應性挑戰。?

該投資者關系總監表示,某些指南的要求對其所在的行業并不完全適用,但又沒有行業性的實施細則,這讓他們在具體操作時感到困惑。?

盡管挑戰與困惑仍在,但ESG信息披露仍是大勢所趨。?

上述投資者關系總監表示:“通過系統化的ESG管理,我們可以更好地識別和防范風險,發現新的商業機會,提升長期競爭力。”?

上述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ESG咨詢合伙人建議,上市公司應該把握這個轉型機遇,將ESG融入企業戰略和日常經營。她認為,ESG不是額外的負擔,而是企業經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系統化的ESG管理,企業可以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

隨著2026年強制披露時限的臨近,上市公司正在加快步伐。?

上述ESG咨詢合伙人表示,從最初的困惑、焦慮,到現在的積極應對、主動求變,這個轉變過程本身就體現了中國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在可持續發展的大潮中,那些能夠化挑戰為機遇、將ESG融入企業基因的公司,必將在未來的競爭中占據先機。?

而這一切,才剛剛開始。?

財經自媒體聯盟更多自媒體作者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