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眼科“飛行醫院”要來了

中國眼科“飛行醫院”要來了
2025年09月20日 09:29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張銳

58歲的陳自勇來自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大莊鄉,他到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下稱“中山眼科中心”)求醫時,雙眼已經因糖尿病眼底病變幾乎失明。

“這是我們的最后一站。”9月18日,陳自勇的妻子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說,“找回一些光感都可以,那和看不見(完全失明)不一樣,那一點光是他覺得自己沒有被生活打敗的信心和希望。”

陳自勇這樣的求醫背景,在中山眼科中心很常見。他們把中山眼科中心作為“最后一站”的原因是,根據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發布的《2023年度中國醫院專科聲譽排行榜》中的眼科排名,中山眼科中心位居全國第一。

陳自勇這樣的求醫群體,也是中山眼科中心啟動眼科“飛行醫院”建設的重要動力之一。

9月10日,經濟觀察報記者從廣東省新聞辦舉行的“廣東衛生健康新質生產力”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我國首個基于國產大飛機的眼科航空醫療項目正式啟動,未來C919等國產大飛機將被改裝為專業眼科飛行醫院,搭載國產設備與智能遠程系統,實現“飛機到、光明到”。

當天,中山眼科中心主任林浩添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今年底,計劃在新疆塔縣實現“中國眼科飛行醫院”首飛。

醫療資源的稀缺與錯位

“全國眼科醫生只有6萬多名,能做精細眼科手術的醫生就更少了。”9月10日,中山眼科中心博士徐安迪向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

根據中山眼科中心的統計數據,白內障是全國第一大致盲眼病,60歲以上人群的白內障患病率高達80%。而同時,大部分眼病患者并不在眼科醫院集中的大城市,而是在眼科醫療極度缺乏的偏遠地區。

陳自勇就是一路從偏遠地區“醫”到中山眼科中心的患者之一。9月18日,陳自勇向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他大約十年前確診糖尿病,至2019年左右,開始感覺自己視力下降,起初以為是老花眼程度加深。“我不斷地去換老花鏡,還是越來越看不清,不知道怎么回事。”他說。

2023年5月左右,陳自勇在經歷一夜高燒后,早上睜開眼突然發現自己看不見東西了。這是陳自勇第一次為“看不見”感到恐懼,與以往生病的感受不同,他覺得自己一瞬間失去了對生活的掌控感。

“當時就害怕了,馬上去了市醫院(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開遠市)。”陳自勇說,當時醫生的診斷認為,由于前期糖尿病不重視血糖控制、缺乏定期檢查相關重要指標,他已經出現糖尿病比較嚴重的眼底病變,并且伴有白內障的情況。“其實以為是老花眼的時候,就錯了。”陳自勇說。

當天,醫生安排了陳自勇緊急入院,準備第二天進行手術。“當時,醫生說可能做了手術希望也不大(恢復視力)。”陳自勇的妻子說,她對當地的醫療水平并不信任,但考慮到手術的迫切性,決定先做右眼的手術,留下左眼再尋找第二套方案。

陳自勇說,他當時所在的醫院也沒有醫生能做眼科手術,院方特意邀請了昆明的專家來完成手術。陳自勇也因此支付了一筆該名手術醫生的往返路費。經過這場手術,陳自勇恢復了部分視力,但仍然被醫生告知視力可能會“不可逆”地繼續下降。最后,在病友的推薦下,陳自勇與家人決定到廣州看病。

2023年9月,因為不熟悉廣州的醫院,陳自勇和妻子先去了中山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做關于糖尿病方面的一系列檢查和治療。隨后,醫生建議他們前往中山眼科中心進一步治療眼睛。

直到2023年12月底,陳自勇夫妻終于“找到”中山眼科中心。此時,距離陳自勇第一次“看不見”已經過去了大半年,他的心中其實已經有了“放棄”的想法。

2024年1月和7月,陳自勇在中山眼科中心先后進行了兩次視網膜相關的修復手術。“第一次手術,我就感覺到他們(中山眼科中心)的技術水平非常高,我能看到手術儀器在眼球上動,太精細了。”陳自勇感嘆著說,中山眼科中心的醫生告訴他,他“已經不抱希望”的左眼還可以再做手術修復。

“全家人都想去給醫生送錦旗,但又擔心違反醫院相關規定,太佩服了。”陳自勇說。陳自勇的妻子也說:“那段時間,看他走路越來越大膽、速度越來越快、拿東西越來越準,就知道他的視力在進步。”

目前,陳自勇和家人還在等待第二只眼的修復手術安排。

眼科手術機器人的突破

在中山眼科中心的醫生、研究人員們看來,他們并不希望患者像陳自勇一樣,走到最后一步,懷著幾乎絕望的心情來求醫。

但是,要改變現狀很不容易。9月10日,中山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黃凱在接受經濟觀察報等媒體采訪時表示,我國優質眼科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一些基層和偏遠地區缺乏經驗豐富的眼科專家。同時,培養一名能夠獨立完成高難度眼科手術的醫生也很不容易,往往需要多年的系統訓練。這就導致很多眼病患者即使有手術需求,也難以及時獲得高質量的治療。

“高精度眼科手術機器人的出現,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黃凱說。

9月10日,經濟觀察報記者在中山眼科中心生物島院區見到兩款眼科手術機器人,其中一款正在模擬給小鼠做手術。徐安迪介紹稱,兩款眼科手術機器人由中山眼科中心與黃凱團隊共同研發,一款用于臨床手術,一款用于科研工作。

記者在現場看到,其中一款手術機器人操作臺上放置著一只老鼠模型,它的眼睛上方,有一根極細的“針頭”。當徐安迪啟動眼科手術機器人模擬手術狀態后,記者并沒有看到“針頭”有所震動。

“人的肉眼是看不見針頭的震動的,小鼠的眼球直徑只有人類的八分之一,也即大約3毫米,它(針頭)在眼球內的游動可以說是微乎其微。”徐安迪說。

黃凱亦表示,區別于其他腹腔或骨科類手術,眼底手術的特性是微米級操作精度。“具體來說,眼底手術需要在400—600微米直徑的套管約束內,進行精度在幾十微米的手術動作。這樣的精度要求是目前腹腔或骨科類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等所不能達到的。”他說。

黃凱認為,眼科手術機器人的成功研發,能幫助解決眼科手術難度和精度問題。例如,機器人操作精度可以達到微米級,并能過濾醫生的手部顫抖和震動,輔助完成如視網膜下注射、黃斑前膜剝離等極其精細的操作,從而顯著提升手術的安全性與成功率。與此同時,眼科手術機器人拓寬了優質醫療服務的覆蓋范圍。例如,借助5G等通信技術,專家可以跨區域操控機器人完成手術,使得基層或偏遠地區的患者也能獲得與大城市相當的治療。

除此之外,眼科手術機器人還可以加速醫生的培訓周期。例如,機器人系統能夠作為高保真培訓平臺,年輕醫生可以在模擬環境中反復練習,快速積累經驗,從而縮短成長周期,進而提升基層醫院整體診療水平。

根據中山眼科中心方面的介紹,2023年6月,眼科手術機器人已經在中山眼科中心海南省眼科醫院完成了全球第一例5G遠程動物視網膜下注射實驗。這項手術主要分為醫生遠程控制端、本地機器人眼科手術端以及5G專線遠程通訊。目前,這項技術還處于動物實驗階段。

廣州市微眸醫療器械有限公司(下稱“微眸醫療”)是參與上述眼科手術機器人研發的公司之一。微眸醫療的研發人員向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上述手術實現了眼科手術機器人遠程“跨海”手術的可操作性,難點則是對“通訊延時”的控制,因此5G技術的配合至關重要。“如果一端的信號,過了好幾秒才傳輸到另一端,那醫生就會誤操作。”這位研發人員表示,該臺眼科手術機器人是100%國產。

根據林浩添在上述新聞發布會上的介紹,目前,眼科手術機器人已經完成61例手術實驗。隨著“飛行醫院”計劃的啟動,中山眼科中心同步在籌備廣州與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醫院開展首例遠程視網膜手術。而據經濟觀察報記者了解,這一遠程手術是中山眼科中心眼科手術機器人首例人體臨床試驗。

此前的9月3日,中山大學國際眼科醫學中心新疆分中心正式成立。據中山眼科中心方面介紹,該中心將致力于推動眼科人工智能、5G遠程診療等新質生產力在邊疆和中亞友好醫院的落地應用與轉化。

“飛行醫院”的中國夢

“1982年9月,奧比斯眼科飛行醫院首航中國到訪廣州,飛機上最先進的眼科設備和手術方式,讓當年的前輩們羨慕不已。”9月10日,林浩添在前述“廣東衛生健康新質生產力”新聞發布會上說。

“43年,當初眼科前輩們仰望的那架眼科飛機,現在我們中國可以自己造了!”林浩添說。他同時介紹稱,中山眼科中心已與中國商飛、中國飛龍通航、中國南航、國際奧比斯、圖湃醫療科技等機構,共同倡議發起了“眼科飛行醫院志愿醫院聯盟”和“眼科飛行醫院技術設備研發應用聯盟”,并邀請全國有志于公益醫療的醫院和優秀醫療設備器械企業,共同參與建設屬于中國人自己的眼科飛行醫院。

林浩添同時表示,眼健康服務不止在空中,他還有一個“魔鏡夢”:你是否想過,有一天早上,你在洗漱的時候抬頭看看鏡子,就可以獲得你當下的眼睛健康狀況的信息?林浩添把這樣的鏡子稱為“魔鏡”。

這面“魔鏡”承載著中山眼科中心的一個研究愿景:5年后,當我們抬頭看到“魔鏡”,它會通過一個采集設備來判斷眼睛的狀態,然后在鏡面給出類似下面的顯示內容:你昨晚熬夜了,眼睛的干眼癥狀加重,今天需要補充更多人工淚液,是否需要寄送(藥物)?

此外,這面“魔鏡”還可以專門配套定制眼部檢查功能,能更細致地拍到前段眼表、視網膜等。比如,對于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如果檢測到眼部有惡化的情況,也可以即時提醒患者控制血糖或者盡快就醫。

這些想象,目前已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過中山眼科中心與華為推出的眼科大模型ChatZOC實現。據林浩添介紹,ChatZOC眼科大模型驅動的數字醫生,幾分鐘就能采集患者體征、視力,準確判斷患者病情,效率遠超傳統模式。中山眼科中心自主研發的白內障人工智能云平臺,甚至可以在30秒內完成白內障初診,準確率超過97%。

9月19日,經濟觀察報記者向陳自勇談及中山眼科中心的“魔鏡”愿景,他聽到后非常高興:“那就太好了,我們可以少跑很多路,少費很多神,不用總是熬到‘最后一站’了。”

財經自媒體聯盟更多自媒體作者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